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青磚小洋樓 四聖祠北街的時空烙印

青磚小洋樓 四聖祠北街的時空烙印

日期:2016/12/15 1:21:30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青磚上刻著“民國十一壬戌造”字樣,小洋樓建於1922年,距今有90年歷史
    木制樓梯踩上去吱呀作響,一旁的扶手也已被摸得發亮,房間裡還有已廢棄的壁爐
    四聖祠北街,一條緊鄰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的小巷。
除了基督教堂恩光堂,這條街上現存最古老的建築是現屬於成都市二醫院的4棟民國時期修建的3層西式小洋樓。小洋樓擁有中西合璧的氣質:木制框架、青磚外牆,尖尖的房頂和拱形的閣樓窗戶,坐落在鬧市中的小洋樓,有一種倔強的與眾不同。
    兩棟小樓藏身小院
    {一樓紅磚、二三樓青磚,時空濃縮在一棟小樓中}
    醫院退休老工人李宗遠今年90歲高齡,上世紀30年代,10多歲的李宗遠來到成都二醫院的前身——當年的仁濟醫院工作,至今,他仍住在四聖祠北街的一間平房裡。6月21日早上,天下著濛濛細雨,記者在李宗遠的指引下找到了四聖祠北街的這4棟西式小洋樓。
     其中兩棟西式小洋樓坐落在一個小院子裡,掛著四聖祠北街12號的門牌。現在,兩棟小洋樓還是成都市二醫院的宿捨區,居住在這裡的居民穿梭其中,賦予了老房子活力。
     經歷了幾十年的風雨,掩映在周圍大樹中的小洋樓已難見全貌。由於被用於醫院宿捨,每層樓被隔出了好幾個房間,一樓還加蓋了幾間屋子。一樓紅磚、二三樓青磚,不同顏色的磚塊代表不同的時代,時空就這樣濃縮在一棟小樓中。
     木梯吱呀扶手發亮
    {解放後曾用作幼兒園,現在是醫院設備科}
    第3棟小洋樓現在是成都市二醫院的總務科,第4棟則是醫院的設備科。第4棟西式小洋樓最大,占地面積100多平方米,外面掛著成都市政府頒發的“成都優秀近現代建築”金屬牌。
     西式小洋樓的地板和房梁都是木制的,地板下方有隔層,通風防潮。木制樓梯踩上去吱呀作響,一旁的扶手也已被摸得發亮。
     在二樓一個大房間中,記者還發現了一個已經封堵上的壁爐。二樓的每個房間都能夠通到陽台上,但被木柵欄封住了。李宗遠說,這裡最早是牧師居住的地方,解放後被當作幼兒園,為了安全,陽台就被封住了。
     在靠房間一側的一片青磚上刻著“民國十一壬戌造”的字樣。由此推算,這棟小樓建築時間大概在1922年,距今有90年歷史。
    昔日綠樹水塘相映現余兩棵百年銀杏
    記憶
    李宗遠說,他剛來到仁濟醫院時,醫院有24間大病房,每間房比籃球場還大,光是窗戶就有3米高。
     當時,這裡住了100多個病人,最多時住了500多個病人,從現在的慶雲南街到天涯石北街都是醫院的地盤。現在的武成大街以南是護士宿捨區,男士無法進入。門診、住院樓、醫生宿捨都在四聖祠北街的南邊,牧師和院長等外國人住在街的中間。李宗遠記得,上世紀30年代,這些小洋樓有好幾棟,一棟住一戶,最靠街邊的那棟,以前住著外國院長一家人。
     這裡綠樹成蔭,還有小水塘,曾經像花園一樣漂亮。後來,醫院拆了修、修了蓋。解放後修鐵路,宿捨區裡直徑超過半米的大樹都被砍斷了。現在,這個片區的老樹只剩下兩棵直徑超過1米的老銀杏。李宗遠說:“這樹已經100多歲了。”
     不過,讓李宗遠老人始終惦記的是這個片區的水塔。這座建於1952年的水塔,當時承擔了整個醫院的供水任務。李宗遠就住在塔下24小時值班,直到上世紀80年代退休。
     講古
    四聖祠街區建起川西第一所西醫醫院
    醫院黨辦的工作人員覃詠華說,根據《成都城坊古跡考》中的記載,四聖祠街的得名,是因為清朝這裡的路口有一座祠廟,供奉著孔門弟子曾參、顏回、子路、子游這四位聖賢之人。祠廟早已不復存在,街名沿用到了今天。
     100年前,四聖祠街是一條僅僅能通車馬的小街。《成都通覽》裡介紹,1892年2月,加拿大人啟爾德、斯蒂文森等醫生來到成都,租用了四聖祠北街12號的民房建立福音堂、創辦西醫診所,名為四聖祠福音醫院,這座診所式醫院也是川西歷史上最早的一所西醫醫院。
     1914年,這家醫院成為華西協和大學醫學院實習基地,後更名為仁濟醫院。1949年由解放軍晉綏軍區民眾醫院接管,1950年組建為川西第二醫院,1952年正式更名為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
     覃詠華記得,醫院有一棟華麗西洋情調的大樓,據說是1910年建成的,以前是住院樓,但上世紀90年代被拆除。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