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頭村古寨清江繞舊事
日期:2016/12/14 18:33:48   編輯:古代建築史俯瞰馬頭村,高山環抱,溪水流經,風光無限
清水河邊,百花山腰,有一座依山勢而建的古老村寨,這便是坐落在馬頭村內的馬頭寨,它是一個以布依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地,也是布衣文化和漢文化高度融合的典范,是水東土司文化的縮影。
馬頭村坐落於貴州省貴陽市開陽縣禾豐布依族苗族鄉,位於貴陽市東北58公處,因村中有馬頭古寨群而得名,距今已有7"余年的歷史,寨子面對底窩大田壩,背靠百花山,地處“十裡畫廊”的南段,青龍河的西岸,清河、深水河分別環繞寨北和寨東,是貴州省最大的布依族雜居村寨之一。現存明清古建築”余棟、寨牆50余米、古道1000余米,寺廟、石拱橋,戲樓、古井、紅軍標語、古樹遍布,另有村民保存的明清地契、木雕、宮燈等文物兩百多件,極富歷史、藝術和研究價值。
寨內小路多以鵝卵石鋪成“人”字形,民居大多是清時代留下的木質古建築四合院、三合院等都是石院壩,且有朝門,都是向西開的。三合院前面加圍牆,關上朝門,十分安全。其中宋慶玲住宅、宋榮昌住宅,宋榮宗住宅、塗家大院、宋躍前住宅宋永德住宅保存較完好。三角院(正房加一邊廂房)或一字院(只有正房)大多在周圍邊沿地帶。古木房均為干欄式建築,大門兩側加欄干,大門加腰門,還有朝門、門頭、房檐、欄桿、家具,擁有文化內涵極深的木雕裝飾,每種圖案各象征一種含義,福祿壽、喜、榮華富貴、多子多孫、各顯神通,而以龍鳳萬”字格等吉祥圖案居多,布依族認為“萬”字格象征水車花或螃蟹花,都與水有關,充分反映了布依族自古順水而居形成的馬頭寨紅軍標語現存3處共20余條,均在水東宋氏土司後裔民居牆壁上,是紅軍長征過底窩的歷史見證,是黔中地區罕見的革命文化遺跡,對研究紅軍長征過開陽的歷史和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和意義J”5年紅軍進入開陽,到底窩壩宿營,並在馬頭寨宋耀玲宅宋榮昌宅、宋榮宗宅等民居上寫下了數十條紅軍標語。其中,清末建築宋榮宗宅位於馬頭寨西北隅,為正房兩廂與照壁組成的三合院。石天井、石廊等保存完整,穿斗式木結構,懸山青瓦頂,正房面闊八間,雕花門窗,左廂樓廊飾木雕萬字格,明間加建腰門,左廂前部建有穿斗式木質朝門,朝門外兩邊飾精致石雕。其朝門內壁上書寫的紅軍標語一直保留至今。
元明兩朝貴州土司—水東宋氏的底窩紫江總管府遺址與雍真等處古印不僅是宋隆濟抗元運動的重要歷史物證,而且也是元初中央王朝在貴州黔中地區設治實施統治的實物例證底窩紫江總管府遺址,俗名大朝門,位於馬頭寨西後部山腰台地上,現存元明時期石照壁孔多米,石天井2個,壽字變形紋變形紋石雕塊、“長發萬口”石刻以及遇遺址前象征權威的72級石梯等,是馬頭寨現存最古老的歷史文化遺跡宋阿重不僅是水東宋氏土司中獲中央王朝封號最多的土司,而且也是元代西南地區最著名的大土司之一。宋阿重墓封土呈圓丘形,位於底窩壩祖陽寨祖蒙宋氏祖墳山,由於年久失修,山與墓合為一體,故名宋大墳,是元代馬頭寨等地成為水東宋氏直轄地的重要歷史物證。
朝陽寺和興隆寺是底窩壩一帶明末改土歸流後人丁興旺,佛教興盛的重要歷史見證。建於乾隆二年(1飛7)的朝陽寺位於馬頭寨東南角與平寨交界處,現僅存石基址、石廊、石天井、正殿等。正澱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穿斗抬梁式木結構,懸山青瓦頂,門、窗、門簪飾精致蓮花、福祿壽喜等吉祥圖案,是貴陽地區現存最古老的佛教寺廟之一。在馬頭寨宋氏祠堂改建為小學後,宋氏後裔即將宋萬化香位等三塊木質神祖牌收存供奉於朝陽寺重建的左月內,並一直供奉至今。興隆寺位於馬頭寨邶號,始建於清順治三年(16⑥,因毀於鹹同戰亂,光緒二年as化)重建,現存大殿五間穿斗抬梁式木結構,門窗飾蓮花及猴、花草等精致木雕圖案。每逢農歷六月初六,“底窩八寨”數萬布依族同胞身著節日盛裝,在馬頭寨歡度“六月六”歌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