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深藏古寺裡的鵝峰書院
日期:2016/12/14 18:42:51   編輯:古代建築史鵝峰書院
鵝峰寺正門
鵝峰寺遠景
鵝峰寺位於北峰宦溪鎮創新村的後坪,是北峰林陽寺五個廨院之一(神光寺、鵝峰寺、正心堂、五峰寺、新加坡華龍寺),歷史雖久,卻因位處高山,很多福州人對它不是很了解。鵝峰寺寺名的來歷據說是因為這裡形似“振羽天鵝面向南海、仰首擊空”,有“天鳳銜珠”之象,加上寺院建於鵝喙處,故取名鵝峰寺。
鵝峰寺始建於明萬歷年間,重建於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初為尼奄,後改為寺。原來的寺廟是明清土木結構的建築,禅院的建築格局頗具特色:橫向三間,中為大雄寶殿,西為禅師殿,東為齋堂等生活區,以一長廊相連;三間各有天井,分別以祖師堂和禅堂相隔。寺院也相應有三扇山門,中門上懸“鵝峰禅寺”匾,兩側褚色山牆大書“南無阿彌陀佛”。進中門為天王殿,兩側邊門稍小,進門即為天井,東邊天井邊有一小巧玲珑的假山。三間殿和齋堂既互相獨立,又緊緊相聯,渾然一體。據說數百年前,北峰地區有老虎出沒傷人,寺僧特往南平伏虎寺請來伏虎禅師的香火,並在大雄寶殿西側建造伏虎祖師殿,於是,形成了這種特殊的建築布局。
日前,筆者去了一趟鵝峰寺。山門前,看不到禅院的褚色山牆,山門的屋檐下高掛兩個紅燈籠,一塊寫著“鵝峰禅寺”的大匾掛在大門上方。透過大門能看到紅瓦屋頂的寺廟建築。空地上堆著許多拆下來的古建築的朽木。很明顯,百年古剎正在進行改造。往左邊望去,半山腰有一幢獨立的、用木柵欄圍起來的院子。院子下方有兩座頗有農家樂風格的建築。迎面一堵檔牆,牆上草書“蘭花小院”四個字。往右邊望去,在稍後的地方有一座三層半高的現代化高樓,高樓的牆壁上有“鵝峰書院”四個草書大字,書院大樓是2010年11月建成的。轉過書院,背後小橋流水,金魚荷花,曲徑通幽,環境十分雅靜。查過資料,鵝峰寺此前好像沒有鵝峰書院。
史上浙江溫州平陽也有個“鵝峰書院”,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與吳越國最後一任國君錢俶有關。據《宋史》記載:錢俶死於988年,宋太宗為他的死“廢朝七日”,並“追封秦國王,谥忠懿。……命中使護其喪歸葬洛陽”。“989年正月丁酉日”,錢家在洛陽縣邙山草草築了一個陵墓下葬後,他的妻子就帶著一大班家屬回到溫州平陽。當時,在他的子孫裡有6人是學齡兒童。為了給錢家的皇子皇孫守制讀書,在松山南峰寺出家為僧的三子、七子和親信徐孝三等人就籌辦了“鵝峰書院”。讓筆者不解的是這個書院“鵝峰”二字出處在哪裡?為什麼不叫松山書院或南峰寺書院?沒有學者對此提出質疑。《平陽縣志》說:“分水關東為松山,松山高秀,與玉蒼山相亞,一名五公山(舊志作五松山),俗傳錢令公入閩,五子從行宴此故名。”有人考證,確認“錢令公”就是錢俶。當年,他帶著兒子和有關人員來福建,在松山大擺宴席犒勞將士,王妃和五個兒子同時與錢俶巡行,故留下了“錢令公入閩,五子從行宴此”的千秋史筆。當時,閩王王審知早已作古,福州是吳越國的天下。也有學者認為錢俶最遠只到台州,沒到過溫福,此說法不被多數人認可。有人明確地指出錢俶是在968年帶著王妃和兒子來過福州。確實,史料上記載的錢俶與福州之間的事情還挺多的。如《宋史》:“三年,江南遣其將查文徽攻福州,俶發兵擒文徽,獻捷……”“俶得福州,命昱守之”;“王師征江南,俶遣承禮率水陸數萬人助平毗陵……李煜歸朝,錄其功,真授福州節制”等。閩忠懿王廟是“錢俶下令在王審知故第立廟祀之”。福州的連江曾出土“最矮的古塔”,內有“吳越王錢俶造金銅供”等字。因此,推測錢俶父子對福州的地理情況是很了解的。古代,鵝鼻峰是進入福州的主要通道之一。站在高高的鵝鼻峰,能夠遙望山下的福州城,筆者懷疑浙江的鵝峰書院的“鵝峰”二字是取自福州的鵝(鼻)峰。總之,溫州平陽的鵝峰書院是供皇子皇孫及貴族子弟學習的書院,是為帝王貴族後裔開設的,是高貴的;鵝峰寺的鵝峰書院是弘揚佛法、傳播書畫藝術和茶文化的場所,是高雅的。
推薦閱讀:
新疆瓊庫什台村 歲月的牧歌
諸暨斯宅村的千柱屋
揭陽古村落“紅色”竹林多英烈
北京歷史最悠久的斜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