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非遺”忽略了的古城習俗
日期:2016/12/14 9:57:16   編輯:古代建築史西湖茶話
品味惠州
在古城博羅,每年的正月十五,居民們都會做一種通體呈桃紅色,樣子和大小都酷似小橄榄的無餡湯圓應節。而更讓人詫異的是,這種也許已經流傳了千百年的習俗,其覆蓋范圍只局限於東西方向1200米,南北方向450米,即四至為東起老博中,西至榕溪瀝,南以東江為界,北到榕橋辄止的0.5平方公裡的老城區。以至於你若向城郊的百姓打聽這種習俗的話,人家會回答聞所未聞。可如果你打聽的對象是40歲以上、說“博羅話”的老城居民的話,他肯定會熱情地告訴你:“蘇木湯圓?是的,是的,我們每年正月半都要做來吃。”
正月半,是老城居民對元宵節的傳統叫法。而蘇木湯圓,則是取一種叫蘇木的中藥材(長8~100厘米,直徑3~10厘米。表面暗棕色或黃棕色的小樹枝【藥鋪有蘇木刨片出售】,蘇木刨片為不規則的長條形,厚約0.5毫米,寬窄不一,通常寬約1厘米左右,全體呈紅黃色或黃棕色,少數帶有黃白色的邊材)加水煎汁,注意不能使用鐵鍋或鐵器,否則所得的汁液色彩暗淡。蘇木汁液還有一個特點,遇酸變黃,遇鹼更紅。因此,老城居民在制作蘇木湯圓時,還得在蘇木汁液中加入少許早已保存多日的鹼水,再拿來和糯米粉時,湯圓就能呈鮮桃紅色了。對比一些地方用化學色劑“花紅粉”制作的湯圓,蘇木湯圓采用的是天然的植物本色,可算是一種貨真價實的“綠色食品”了。
蘇木湯圓的味道很好,色澤也喜慶,很受當地百姓歡迎那是必然的。然而,它的真正意義並不在此。據悉,蘇木,別名蘇枋(《南方草木狀》)、蘇方(《肘後方》)、蘇方木(《唐本草》)、窊木(《諸蕃志》)、棕木(《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赤木(《獸醫國藥及處方》)、紅柴(《四川中藥志》),本是一種雙子葉植物,也是一種具有行血、化瘀、消腫、止痛功能的中藥材。把它與糯米粉結合,做成蘇木湯圓,正月時(年初一、年初七、正月十五三天)吃上幾次,就可以把一年來積聚的瘀傷排空。這種行血、化瘀、消腫、止痛功能,實際上就是給人的肌體來一次排毒、祛穢。如果說每年的三月三到水邊去“修禊”,是釁浴肌體外部的不潔的話,那麼,吃蘇木湯圓就是正月裡的另外一種“修禊”,祓除的是肌體內部的不潔。
對比現在一些只要是受歡迎的普通食品,都能套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桂冠,那麼,古城博羅正月裡做蘇木湯圓吃的古老習俗,是不是被忽略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