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古建築交易五問

古建築交易五問

日期:2016/12/14 20:29:00      編輯:古代建築史
從幾年前,蘇州蘇繡創始人沈壽的故居“繡園”等控保建築在整修後高價出售或出租,到2005年春天“葑湄草堂”本擬以5600萬元人民幣起拍,號稱“蘇州古宅上市第一拍”,再到現在常熟翁氏小南園傳出即將拍賣的消息,古建築上市之風似乎一直呼之欲出,卻又未成氣候。

古建拍賣,政府有沒有優先購買的權利?古建保護,政府和購買者分別承擔什麼責任?古建修繕,到底是怎樣的“瓷器活兒”?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請教了相關的專家。

■古建拍賣,政府有無優先購買權?

日前,位於常熟翁心存、翁同父子的讀書之所小南園將在杭州公開拍賣。消息一經傳出,當地許多市民都希望政府能夠出面收購。對於這一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拍賣,政府有沒有優先購買權?在價格上有沒有“優惠”呢?

拍賣界專家鄭鑫堯告訴記者,在同等價格條件下,國家對珍貴文物的拍賣可以啟動優先購買權。國家文物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文物行政部門可以要求拍賣企業對文物定向拍賣,競買人必須是國有的文物企業或事業單位。

不過,我國政府很少啟動定向拍賣。“只有在關乎國家利益、民族利益的情況下才會啟動。”鄭鑫堯說,“我印象裡只有一兩次。比如2002年,對宋代書法家米芾的名跡《研山銘》進行了定向拍賣,最後被國家文物局委托機構以2999萬元的創紀錄價格買走。”與之相比,他認為:“翁同故居標的很小,與優先購買權沒有很大關系。”

其實在拍賣過程中,優先購買權並不是政府特有的權利。鄭鑫堯說:“在對房屋等不動產進行強制拍賣或任意拍賣時,房屋租賃人享有優先購買權;國家機關在依照法律規定對被查封扣押的財產實行強制拍賣時,財產共有人也享有優先購買權。”

另外,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登記為合法競買人後,在價格上進行平等競爭。

■古建保護,誰來負責?

事實上,不少希望政府出面收購翁氏小南園的市民在潛意識裡都認為這是政府的責任。保護古建築理應完全是政府的事情,還是公眾存在著一定的思維定式?

根據2003年1月1日開始施行的《蘇州市古建築保護條例》第七條,古建築的保護管理責任人按照下列規定確定:“(一)古建築為私有的,所有人為保護管理責任人;(二)古建築為非私有的,使用單位為保護管理責任人;作為民居使用的,管理單位為第一保護管理責任人,使用人為第二保護管理責任人;(三)沒有管理單位的古建築,由所在地的區、鎮人民政府確定管理單位,管理單位為保護管理責任人。”常熟在蘇州的行政區域內,也要遵守這一條例。

可見,古建保護並不完全是政府的責任。依法轉讓的古建築隨產權的變化,保護、維修等相關責任也相應調整。古建築的主人才是直接的保護管理責任人。根據這一規定的第八條,責任人要應當履行的職責有:“(一)按照古建築保護的要求進行日常養護、維修;(二)落實防火、防盜等安全措施;(三)接受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有關古建築保護的業務指導和培訓。”

■古建保護,政府應該做什麼?

那麼,在古建築保護的問題上,政府最重要的角色是什麼?

古園林專家、上海社科院美學研究室主任劉天華告訴記者,政府對古建保護有監管的責任。比如《蘇州市古建築保護條例》中就寫道:“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與保護管理責任人簽訂保護管理責任書。保護管理責任人變更時,應當到文物行政主管部門辦理保護管理責任轉移手續。”“除經常性保養維護和搶險加固工程外,古建築的重點修繕,局部復原,建造保護性建築物、構築物等工程,必須經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批准。承擔古建築維修的設計、施工、監理單位,應當具有相應的工程資質,並接受文物行政主管部門的監督。”

對於翁氏小南園將被拍賣,劉天華並不覺得奇怪。“我認為古建築應該進行積極的保護,進入市場流通未嘗不可。”他說,“古建築用作商業用途也是可以的,香港、澳門有許多老房子就現在就成了賓館。關鍵是政府要監督古建築的業主保持其原樣,不能破壞結構、外力面,不能隨意更換材料。江浙一帶這方面的法規還是很健全的。政府可以對新業主介紹相關的法規及維護方面的知識。”

■古建修繕,有多貴?

由於古建築的特殊性,業主既是房子的主人,也是保護管理責任人。劉天華說:“古建築有著高昂的修繕、維護成本,因此許多家族才難以將自家的古宅維持下去。”同時,根據相關條例,維修古建築不得任意改變和破壞原有建築的布局、結構和裝修,不得任意改建、擴建。也就是說,業主對自己的房子並不擁有完全的處置權。不能隨意改建用來賺錢,還要注意保護,往外掏錢,這成了不少購買者望而卻步的原因之一。

那麼,古建築的修繕到底要花多少錢?

原蘇州房管局公房管理處處長、長期從事古宅修復工作的張品榮為我們算了一筆賬:古建築的修葺情況千差萬別,現在一般來說,日常的“小修小補”每平方米大概要花費一百多元;每隔八年、十年做一次“中修”,每平方米要花五、六百元;每隔二十年左右做一次“大修”,每平方米約要一千多元。1996年,他曾負責蘇繡創始人沈壽故居“繡園”的修繕工作。占地801平方米的繡園,當時花了六百多萬元來做整修。十年前尚且如此,今天古建築的修葺費用可想而知了。

2005年春天,蘇州修繕一新的“葑湄草堂”本擬以5600萬元的起拍價在上海拍賣,號稱“蘇州古宅上市第一拍”。其價格如此之高的原因之一就是高昂的修繕成本。

■古建修繕,有多難?

古建築的保護、修繕,不僅花費不菲,還不是人人都能攬的“瓷器活兒”。以地面文物占江蘇省三成以上的蘇州為例,《蘇州市古建築保護條例》中明確規定:“承擔古建築維修的設計、施工、監理單位,應當具有相應的工程資質。”張品榮告訴記者,古建築的修繕一定要找國家認可的古建公司。

  小到屋面清理、室內油飾,大到牆體修補、“打牮撥正”,都有講究。對於古建築,每年都要做一次屋面清理,掃去屋頂上的樹葉,更換碎了的瓦片;每 隔兩、三年要用石灰水刷一下外面的牆頭;每隔四、五年要刷一下裡面的油漆———只能用天然的生漆,而不能用現在的化合油漆。老房子的空頭牆如果有水滲入, 牆體會突出來,大修的時候就要把牆頭重新砌一下。一般的房子如果傾斜了就會坍塌,但老房子是木結構的,傾斜的話可以把牆頭拆掉,把房子扶正,叫做“打牮撥正”,是我國古代維修的傳統方法……這些都還只是古建築修繕工作的一部分。

  什麼樣的工人才懂得這些傳統工藝,知道如何使用傳統材料?張品榮說,蘇州香山一帶有著古建修繕的傳統,以擅長復雜精細的中國傳統建築技術而聞名。修繕技術以“師傅帶徒弟”的形式代代相傳,很多工人都出自那裡。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