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和北蘇莊只有一面之緣,而先前對其竟然聞所未聞,所以對於它是十分不了解,這次游覽就局限在驚歎和拍片之中了。其實在北蘇莊或者是在郭峪等古村落觀覽的時候,心裡始終有一種“比較”的心裡,到了一個村,總要拿它和渠頭對比一下。但是大多的時候,我總是遺憾和驚歎,總是在心裡告訴自己“渠頭過去肯定要比這好的”。話是不假,渠頭在歷史上確實是以黃金社會比之的古鎮,閣樓林立,民居星羅棋布,可是如今呢?僅僅剩下了為數不多而且質量一般的民居,還有幾座破爛的廟宇,每想到此,總是歎息不已,一個勁的阿Q自己“要是渠頭沒把古跡毀了,堪比皇城相府、郭峪古城”。心想,自己這兩年細心搜集所有渠頭的歷史遺跡於碑刻,費勁的編輯,有什麼用呢?拿給村裡看,他們可能把我當天津包子。但是,就是有種勁頭,讓我一直盡心於渠頭古文化的探討中。不管有沒有用,對於歷史煙雲裡的渠頭,我盡心就夠了。
其實這也是我的一個毛病,遇到和渠頭有關的話題就扯不完,還是打住,看看今天的主題:省級歷史文化名村--高平北蘇莊。先看一下《太行日報》發表過的有關北蘇莊的報道吧。
北蘇莊,位於高平市河西鎮北1公裡處,依山傍水,地勢優越,史料稱其地“誠一邑之勝境也。”該村是高平晉商大院高度密集的古村落,民居古建星羅棋布,古街老巷舊貌猶存。其中僅清中前期的院落就有近百處,這些民居從建築工藝到保存數量均為高平之最。
北蘇莊歷史悠久,相傳初有蘇性建莊,但創始年代仍不可考。只是到明代中葉至清代初年時,才分別有賈、楊兩姓遷入,使人口劇增,村落擴大。在蘇莊的賈、楊兩大家庭中,賈姓遷來最早。根據現存的“賈氏世系圖”和“創建宗祠碑”記載:賈氏始祖名賈景通,於明嘉靖年間攜家由長治縣西和村遷來,最初從事農耕,後又以商賈起家,逐步發跡。經商致富後的賈家,除了用大量錢財興建宅地,修房蓋屋外,還十分注重私塾教育,耕讀傳家。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2年),賈氏五世孫賈松年中甲子科武舉,此後邑庠生、奉直大夫者又不乏其人,成為賈家最鼎盛時期。而賈家當年修建的這些住宅大院,則多為明末清初時的建築,雖然不少院落已被毀,但多處建築仍保存相對完好。透過這些古老的建築,隱約可見賈家昔日的繁榮興衰和人世間的浮華。
與賈家相比,楊家則是後來者居上。據楊氏家譜記載:楊家祖居原為高平趙莊村,約在明末清初時,其始祖楊希清才率家族遷至蘇莊村。從明末清初至清末民初的300多年中,楊家世代經商,從一開始做日雜、油房、槽房等小買賣,到後來開糧行、絲綢行、辦鹽務等做大買賣。經商不僅遠足豫、鄂兩省,而且從高平到湖北的棗陽、襄樊等地,在沿途的重要集鎮上,幾乎都開有楊家的店鋪。從清乾隆初年楊家發跡起,便開始耗資在村中大興土木,建造宅院。直至清道光年間,楊家先後在蘇莊建有大小宅院近百個。這些成群的民居院落和賈家所建的宅院,為晉商的輝煌增添了濃郁的文化色彩。
蘇莊村現存的古民居,除部分屬於賈家早年的建築遺存外,絕大多數為楊家在清代所修的宅院。其中保存比較完好的,有賈家的“長門院”、“老橋底院”、“賈氏老院”、“九宅院”;楊家的“翠錦堂”、“七宅院”、“廳房院”、“帳房院”、“協恭堂”、“春生堂”、“崇文院”、“東稜上院”、“楊家老院”等幾十處規模龐大的民居建築群。在這些民居建築中,雖然也有北方標准的四合院和前廳後捨的雙進院,但更多的是三進以上的串串院,甚至像楊家最經典的“翠錦堂”大院,內建院落達六個之多,除主體大院和書房院、馬房院外,還有占地七畝的大花園。而且這些大院無論何種布局,幾乎所有的院落大門均是台基高築,門面修得高大寬敞,不少院落大門還采用了數米高的砂巖石柱撐頂,上有木雕、橫枋、雀替,下施石雕柱礎,大門上為精致的眺閣,迎門為工藝精細的磚雕照壁。如從大門外看,總體建築威嚴高大,整齊端莊;進院裡看,住宅廳房富麗堂皇、井然有序,顯示了清代晉商家族特有的居住格調和闊綽。
賈、楊兩家的數十處大院,修的牆厚樓高,莊重典雅。與其說是一組組民居建築群,不如說是一座座建築藝術博物館。它的建築藝術、裝飾藝術、雕刻技巧鬼斧神工,超凡脫俗,別具一格,並巧妙地將木雕、磚雕、石雕陳於一院。無論是院內院外,還是房上房下,都隨處可見雕刻精細的建築藝術品。這些藝術品從屋檐、熂、墀頭、斗拱、雀替到礎石、門窗、照壁均是精雕細刻,匠心獨運,既有北方建築的雄偉氣勢,又有南國建築的秀雅風格。它充分表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高超的建築藝術水平,確實是不可多得的居民建築藝術珍品。
——轉載自太行日報高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