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浚源寺
蘭州有個聲名遐迩的佛寺,即五泉山公園裡的浚源寺。因其地理位置最優越,佛教文物最厚重,古建築群最悠久,四面八方的游眾也最繁多,故而甘肅省和蘭州市的佛教協會亦設在其中。
浚源寺的選址最終以與大自然和諧為尺度。海拔2100余米巍峨的皋蘭山系蘭州城郊最高的山巒,方位在南,老百姓稱之為“龍首山”。浚源寺就坐落在蘭山北麓林木蔥茏、丘谷起伏的斜坡地,正在公園中軸線上,東邊是荷花池,西邊臨“小蓬萊”,自然生態極佳,又距城甚近。既符合佛教追求一種超凡脫俗的理想境界,又方便信眾和游人前來觀覽;蘭州人過去把這裡稱作“城外”、“山野”,現在舉步即到,實際上系鬧市偏於一隅之地,仍不失優雅的自然環境。
在兩千多年前的漢武帝時,中國骁勇而年少的軍事奇才霍去病西征曾在這裡“擊山得泉”,屯兵皋蘭山下。這個悠久的傳說故事又為佛家平添了神奇色彩,真可謂“寺因山而立,佛依人而傳”。這樣的生態環境有著歷史的傳奇境深,自然也有著歷代的“人緣”脈氣。山與佛寺是“天人合一”的不斷拓延、積累與美化、護育的傑作。
然而五泉山的浚源寺最早開建於何年,已無記載。寺裡的僧人言說“大概是元代所建”。的確有文字記載為,元順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泉山建了“皇慶寺”,之後遭兵燹。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在該寺舊址重建之,易名為“崇慶寺”。明代惠帝時的肅莊王朱楧再度大規模修建山寺,這位明太祖朱元璋的十四子朱楧身為肅王,頗重佛道,看中此山風脈,在建文元年(1399年)大興土木,包括崇慶寺在內,拓建五泉山寺觀殿閣多達三十余幢。但這些廟宇在清乾隆、同治年間兩歷戰火,光緒時再度修補。清末民初隴上名士劉爾炘於公元1919年—1924年再次募銀整修五泉山,又將修葺一新的崇慶更名為“浚源寺”,從字面上看,似有淡退“皇威”強化民情、疏通文化淵源之意味在。
浚源寺是一座一進三院的古建築群。目今,“綠樹映青壁”的廟門非常獨特,系一高大軒敞的五開間磚砌牌坊,正中門上方即“浚源寺”名三個字的磚雕門額,古樸而端莊,有聯雲:“大地山河造成樂土;滿林風月來扣禅關。”而右側之門題額曰:“流水今日”;左側之門題額曰:“明月前身”,此兩寺門各有長聯為:“笑指河山問釋迦不知我千至百王繼志傳心之地種什麼因結這般果;別開世界生盤古好度那五洲萬國圓顱方趾之俦悟無為法登自在天。”“花即是禅鳥即是禅山耶雲耶亦即是禅鐘磬聲中隨你自尋禅意去;男可成佛女可成佛老者少者都可成佛松杉影裡何人不抱佛心來。”這聯語上的字跡或有漫漶,但筆筆清晰字字端麗,讀來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融神秘佛理於民間文化之源而相得益彰,可謂大手筆。我以為,僅此廟門牌坊就是蘭州文物,足見浚源古寺之非常氣韻。
進得一院為金剛殿。院子較為寬綽,東西兩側為兩層多間木樓系僧房、客堂和法物流通處。院西側一古槐為明代所植,歷經滄桑,身圍5米余,高約18米,老樹名木,虬枝游龍,濃蔭遮日,為南側的金剛大殿平添無限古意與秀色。金剛殿始建於元代,距今已有650多年歷史,是五泉山乃至蘭州城最為古老的建築物,斗拱飛檐,回廊環繞,彩繪斑斓,莊嚴宏偉。殿內東西兩側供四大天王神像,各高近4米,法象無比威嚴。殿正中供“銅接引佛”,民間稱作“站佛爺”,系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所鑄,尊高5.33米,身圍2.65米,重達萬斤,整體造形十分優美,雖遍體著銹色呈黯然,但衣褶顯晰流暢,面部神態豐腴,雙目怡靜凝重,是甘肅唯一的一尊“銅接引佛”,1954年由蘭州城裡的接引寺遷至此處,是五泉山一寶,向來為人們敬仰。
進得二院便是浚源寺的主體建築——大雄寶殿。此院寬闊,古柏參天;北側東、西角有磚砌的鼓樓、鐘樓,高約17米。至今鐘鼓樓照常司時,“晨鐘暮鼓”寺韻依舊。院中央有一3米多高的大鼎香爐,呈黑色,金邊勾勒十分精美。殿前斜坡中央镌有巨幅石雕,雲龍騰日,氣象萬千。南側台基之上便是大雄寶殿。“大雄”,佛之德號,佛有大力,能降伏眾魔,故曰“大雄”。寶殿前檐深9米,寬約30米,四根粗壯的廊柱挺立,其上的楹聯墨底金字熠熠生輝正氣浩大;殿門頂上方正中高懸“登獅子座”木制門額,氣度峻然,系湖南麓山古寺、廈門虎溪巖寺為理因法師榮膺五泉山浚源寺方丈升座而志慶。寶殿裡供奉著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迦葉、阿難等,均系雕塑藝術家何鄂先生於1989年所塑;寶殿兩側還有工藝師劉積功塑造的十八羅漢像,將寶殿烘托得猶為神聖。此院東廂為地藏殿,供地藏王、文殊、普賢菩薩,亦為銅鑄。院西廂為玉佛殿,系旅居緬甸的愛國老華僑傅鳳英捐供。
出得南邊門,便是浚源寺的第三院藏經樓,可惜早已損毀。現為拔地而立高映蘭山的三層磚牆木樓——萬源閣。而在大雄寶殿南牆後的回廊裡供有通高近6米的南海滴水觀音立像;塑像對面院牆上滿是玻璃鏡框,排列齊整劃一,共懸掛74幅各態各樣金筆勾勒的觀音菩薩工筆畫像,線條細膩,著彩新穎,神態優美,極為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