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建築大師,最為出名的,當屬建築四傑:梁思成、劉敦桢、童寯(音Jùn)、楊延寶。他們才會橫溢,學貫中西,與動蕩的時代投身古建築保護和新建築發展事業。其中,梁思成、劉敦桢擅長建築學術研究;楊延寶則以建築設計見長;童寯則學術與設計兼擅。
說起近代建築史,除了建築四傑,不得不提的還有一個特殊的學術團體——營造學社。
學社於1930年2月在北平正式創立,朱啟钤任社長,梁思成、劉敦桢分別擔任法式、文獻組的主任。學社從事古代建築實例的調查、研究和測繪,以及文獻資料搜集、整理和研究,編輯出版《中國營造學社匯刊》,1946年停止活動。中國營造學社為中國古代建築史研究作出重大貢獻。
1925年,朱啟钤與陶湘、孟錫钰倡議成立"營造學會",他私人出資,以他在北京的寓所為學社社址,旨在研究建築文獻和中國傳統建築式樣。1930年2月,"營造學會"更名為"中國營造學社",發行《中國營造學社匯刊》,朱啟钤親自擔任社長,並在故宮內廢棄的一角,找了十幾間西庑舊朝房作為研究所總部。為支持研究,營造學社申請了中美及中英庚款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的經費。
不久,朱啟钤請學社成員、清華老校長周贻春專程赴沈陽,動員東北大學建築系主任梁思成和他的夫人林徽因加入學社。1931年秋,梁思成夫婦回京,正式加盟營造學社。
此外,包括著名建築師楊廷寶、趙深,史學家陳垣,地質學家李四光,考古學家李濟等當時最為優秀的學術精英,以及許多財界和政界人士也先後加入營造學社,支持學社的研究工作。營造學社匯聚群賢,一時蔚然大觀。
營造學社內設法式、文獻二組,分別由梁思成和劉敦桢主持,分頭研究古建築形制和史料,並開展了大規模的中國古建築的田野調查工作。從1932年至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之間的短短5年中,學社成員以現代建築學科學嚴謹的態度對當時中國大地上的古建築進行了大量的勘探和調查,搜集到了大量珍貴數據,其中很多數據至今仍然有著極高的學術價值。
抗日戰爭期間中國營造學社被迫南遷輾轉經過武漢、長沙、昆明最終落腳在四川宜賓的李莊。大後方的營造學社在及其艱苦的條件下堅持古建築調查與研究,期間出版了大量專業著作。
抗日戰爭勝利後,營造學社遷回北京。但經歷了戰爭的蹂躏,作為一個民間學術團體,營造學社資金日漸緊張,學社的創辦者朱啟钤先生也已經家資散盡,無力維繼,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學社只能在朱先生私宅辦公,在社會上的影響日微,漸漸不為人知而於1946年無聲地消失了,這不能不說是建築學界的一大憾事。
營造學社的書稿、照片、圖紙等資料現在多保存在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圖書館。
1921年畢業於清華學校高等科,同年赴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學習
1927年,回國加入基泰工程司,是建築設計方面的主要負責人,一直工作至1949年
1940年,受劉敦桢之聘兼任國立中央大學(1949年改名國立南京大學)建築系教授
國近代建築設計科學的重要創始人之一,在創造具有我國特色的建築風格上,做出了重大貢獻。
1959年起,主編《中國古代建築簡史》、《蘇州古典園林》,總結國內研究成果
對華北和西南地區的古建築調查,以及對我國傳統民居和園林的系統研究方面,都為這一學科奠定了主要基礎
主持並參加調查過2000多處古代建築的實例,積累了大量的中國古代建築的珍貴資料
探索中國建築的創作道路,提出文物建築保護的理論和方法,是古代建築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者
數十年不間斷地進行東西方近現代建築歷史理論研究,對繼承和發揚我國建築文化和借鑒西方建築理論和技術有重大貢獻,專攻江南古典園林研究,是我國近代造園理論研究的開拓者。
在那個動蕩不安、戰火紛飛的年代,尚且有人不顧險阻,踏遍中華,為傳統建築正聲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