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您不得不知的中國傳統文化-72行民俗圖

您不得不知的中國傳統文化-72行民俗圖

日期:2016/12/14 22:01:16      編輯:古代建築史

1.跑旱船

 

 

跑旱船,也稱蕩湖船、劃水船,是我國許多地區都盛行的一種民間歌舞形式。演出形式大同小異。女子雙手持竹木制作的船形道具,艄公持橹在旁做劃船狀,邊行邊舞。

2、織席

 

 

將蘆葦用線繩結成席,蓋房時將其蓋在檩上,上面再用泥覆蓋。

3、賣槟榔

 

 

叫賣槟榔糕的,槟榔為生津液助消化的中藥。槟榔糕的制法是在熬糖時放入切成薄片的槟榔,然後制作成小塊出售。售賣者背著盛有槟榔糕的木制匣子,並帶著一個布口袋。買時可收現錢,也可用婦女梳落的長發換取,其布袋即裝頭發用的。售者的吆喝為"亂頭發換槟榔糕!"

4、吹糖人兒

 

 

在北京走街串巷的小商販中,最受小朋友們歡迎的是吹糖人兒的了。糖耗子是最便宜簡單的糖人兒,吹糖人兒的小販從用布蓋著的小鐵鍋中,挖出拇指大小的一塊糖稀,放在手上揉成長條,然後放在木模子裡,一吹,這條長的糖稀就膨脹起來,打開木模一看,竟變成了一只活靈活現的小老鼠。"猴拉稀"就稍稍復雜些了,這是用手把糖稀捏制成一個小猴,立在一根小葦子桿上,底下是一個小糖碗,碗中放著一點稀糖糊糊,用一個耳挖勺大小的小糖勺舀著吃。

據說吹糖人兒的這行生意在唐代就已經出現了。那時制糖人的糖稀還有一種香味,所以吹糖人的小販都以"香印"作為叫賣聲。到了宋朝,趙匡胤作了皇帝," 印"、 "胤"同音,而封建時代,為了避諱,吹糖人兒只好以打小銅鑼來代替吆喝。這樣一代又一代地傳下來,打銅鑼就成了吹糖人兒這個行業的標志。

5、賣琉璃喇叭

 

 

琉璃喇叭是廟會或春節期間在廠甸賣的玩具。琉璃即玻璃。喇叭有兩種:一種是小孩玩的,約一尺多長;另一種是成人玩的,長約三尺。同時出售的還有一種用極薄的玻璃燒制,狀似葫蘆的玩具,名曰"響葫蘆",北京又管它叫"倒掖氣"、"撲撲噔兒"。所謂"倒掖氣"是必須用呼吸的方法吹出聲音;"撲撲噔兒"則是象聲,因它全靠前面的玻璃來回震動,發出"撲噔、撲噔"的響聲。

6、拾糞

 

 

也就是掏廁所的,身背木桶手拿木把鐵勺,晚上時還會拿一三面用紙一面玻璃的諸葛燈。

7、賣玻璃鏡

 

 

溶化後的碎玻璃作成薄片用紙鑲好,上面畫上圖案出售。

8、串鈴賣藥

 

 

賣藥小販或行醫看病的先生使用的響器。北京人叫其為"虎撐子"或"镯子"因像婦女所帶手镯。此鈴是以帶有圓孔的熟鐵片翻卷打成的圓環,比镯子略小,環內裝幾位鐵制小圓珠,外面留有一條縫。郎中以食指、中指、無名指伸入鐵鈴的中間的大孔內,用大指輕輕一托,手臂彎到比肩稍高再搖動,小圓珠發出一連串的鈴聲,隨走隨搖。賣藥者身背藥箱,肩搭褡裢,右手舉一幌子,左手搖鈴。聽到鈴聲或看到幌子,就知道賣藥行醫的來了

9、耍耗子

 

 

耍耗子的人背著個小木箱,箱內裝著已馴練好的小白鼠。沿街吹鎖吶。他身後跟的孩子較少,因為他平時不在街上演出,而是由主雇講價錢,叫到家內去演。演出時,將木箱上的木架支起來,仿佛是馬戲團高空演出木架的微縮品,有繩梯、吊槓等。每只小白鼠都會一兩套諸如爬梯、鑽圈、走獨木橋等本領。

10、拉冰床

 

 

北京冬天的冰,給人增添了不少樂趣,同時也給人增加了一種便利,這便是冰嬉與冰床。冰嬉是古代冰上運動。

努爾哈赤舉兵反明時,在關外擁有一支善於滑冰並配有冰橇、裝備精良的作戰部隊。以後在清宮的御林軍中的健銳營也有一支編制為1600人的冰上部隊。

冰嬉是滿族人的習俗。清代皇王們對於冰嬉十分重視,每年還要舉行大典,親臨檢閱。在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幅乾隆時期內廷供奉所畫的《冰嬉圖》。

民間的冰床是以木材制成床形,長五尺余,寬約三尺,可同時乘坐三四人。在木床與冰面的結合處以鐵條鑲嵌,以減少床的摩擦。冰床的主人在前牽繩以拉拖床體,借冰之力使拖床在冰上滑行,故又名拖床。由於慣性和速度的原因,牽繩急行數步之後,床主飛身躍坐床沿,此時冰床仍行走如飛。乘者心曠神怡,目爽氣順,家資富有的子弟,還將幾張冰床甚至十幾張冰床絞連在一起,置酒案於拖床上,飲酒賞景,由多人牽引,馳走如飛,其樂在陶然之中。

11、吞刀

12、攢香簸米

 

 

 

設高桌一張用簸箕內盛米香茶等數盅站於桌上,打金斗而下而所盛之物一粒不撒。

13、蘸羊油蝕

 

 

 

將羊油燒化,將油澆在燈芯上制成蠟燭,分八支一斤十支一斤不等,顏色分紅白兩色。

14、賣雪花酪

 

 

冰激凌出現之前,我國有類似的冷食品,就是雪花酪。

明清時,北京出現了雪花酪的雛形;是用刨床,將天然冰刨出冰屑,再用果酪(果子干)、紅果酪及濃酸梅湯澆入,在木桶或瓷盆內,用棍攪拌。然後盛入盅內,半飲半嚼。其名稱傳說不一,有的說叫"冰果酪",有的說叫"雪茶"。說"雪茶"的人說,宮裡忌諱"雪"字與"血"同音,中間加了一個"花"字,成了"雪花茶"。"雪花酪"大概就是"雪花茶"變來的。何時變的?不清楚。

15、賣蝈蝈

 

 

16、娶親通信

 

 

17、指甲草染指甲

 

 

18、耍火流星

 

 

耍者以繩子一根,兩頭拴鐵絲籠,內盛炭火,名曰"火流星"。耍時,兩手弄繩、飛旋,鐵絲籠內炭火,上下飛舞,火花飛濺,形似流星。耍火流星或雙手飛舞,或倒地翻滾,或凌空盤旋,有"二龍戲珠"、"飄洋過海"、"背流星"等名稱。

19、翻跟頭

 

 

桌子上面放一板凳,板凳上面再仰放一板凳,將頭放在板凳腿上,兩腳也放在另一頭的板凳腿上,然後翻身。

20、高跷會

 

 

 

 

21、賣豌豆糕

 

 

把豌豆連皮焖爛,擦成軟泥,堆成坨子,再走街串巷賣給兒童的,則稱"豌豆糕"。賣豌豆糕的,一般有三種工具:一是手敲的大鑼,用以招徕兒童;二是豌豆糕要成型,需要有模子;三是兩根或三根大鐵釘(其中一根釘子帽兒下纏有兩三扣細鐵絲)。

 

 

小孩子買豌豆糕,不叫買,而叫"抽豌豆糕"。因為買時,先要抽小販手中緊握的釘子。抽贏了可得兩塊;不然只給一塊豌豆糕。

22、賣估衣

 

 

北京有估衣行,天橋一帶有估衣鋪、各廟會有估衣攤。所謂估衣,即七八成新的舊衣服,剛做好還沒穿的衣服賣到估衣行也得按估衣算,俗稱"下剪子為估衣"。

 

 

估衣的成色很雜,上至绫羅綢緞,下至粗細棉布,款式能夠隔朝接代,相差半個世紀,而且新舊程度也很難辨認。因此從當時社會人們的消費水平看,干這行確實有利可圖。

 

 

估衣行的經營方式很特殊,以吆喚做宣傳。伙計們每天照例把所有的貨物逐件的折騰一遍,每拿起一件,都要吆喚出價碼來:"這個吆喚賣,裡面三新的大夾襖,就五吊八!"於是找來無數圍觀的行人.賣估衣講究暗碼兒和行話,謂之"暗坎兒",也叫做"筆",什麼"老渾筆"、"柳字筆"、"桃字筆"、"番字筆",直到 "杓字筆",就是由一至十的數碼。伙計們把一件估衣抖開先要翻過底襟瞧瞧碼兒,然後馬上進行心算,才能吆喚出來。

23、送報

 

 

送報的多為山東人在京開設報房,所有外省奏折及谕旨都由內閣發到報房,報房印刷後發到各官宅。

24、雨水泡

 

 

類似如今小孩玩的吹肥皂泡,只不過是在連陰天時用雨水加松香調成的液體,玩時用竹片做成圓圈沾著雨水向空中撒去,在陽光下五顏六色甚至是美麗。

25、耍雙石頭

 

 

 

 

26、搖車

 

 

27、賣仙鶴燈

 

 

用斷香或庵觀廟寺之殘香,水浸令爛,搗和每料一斤。用樟腦二兩,松香末一兩,再搗爛和做成圓錠。每錠寸半長,如手指粗,一頭平,一頭圓,用針由平頭處刺六七孔,約深寸二三分,不可刺得對穿,然後放入玻璃燈內,其煙自從嘴管而出,若燈芯一條,即可將火點其煙上,火即燃於煙際,離燈嘴半寸許。少頃,煙漸濃自能將火推開,極濃時能推火離嘴二三寸遠,且超過其火光越亮,直至香錠燒燼,然後火始滅也。

28、收拾錫器

 

 

肩背口袋內裝鐵锉鉗子等工具,手拿竹桿上拴燈台茶壺等器到住戶門前吆喝,為人收拾錫器。

29、烙煎餅

 

 

用小米黃豆加水磨成糊,將其倒在餅铛上,用竹扒攤成薄餅即成。

30、耍碗

 

 

31、賣春聯

 

 

 

 

32、賣鮮花

 

 

 

 

33、賣白薯

 

 

 

 

34、捨冰水

 

 

三伏天官宦之家在門前搭一席棚,放一木桶內盛涼水,上面放塊大冰,上掛黃布四塊寫"皇恩浩蕩",如果是民間施捨就寫"普結良緣" 。

35、耍壇子

 

 

 

 

36、打蛋雀

 

 

是一種訓化表演。表演者將用骨做成的小丸往上拋出二三丈高,小鳥用嘴接住又連打三個。

37、頂寶塔碗

 

 

 

 

38、乞丐

 

 

 

 

39、販騾馬

 

 

 

 

40、架雙拐

 

 

 

 

41、瞧香

 

 

瞧香的,即"巫婆"。北京人很少稱巫婆而稱瞧香的。由於昔日迷信成風,對於疾病成因及治療法缺乏起碼的知識,因此才使不少人,尤其是婦女們將治病的希望寄托於神靈,於是這種瞧香的便出現了。

 

 

一般是有病人家將瞧香的請至家中,先要以上好的方式進行招待,然後要照她的囑咐設上香案擺上供品,她先磕頭,接著她便胡言亂語裝神弄鬼起來。這時主人家也要下跪向神許願,最後瞧香的取點香灰充作仙藥,讓病人服下治病。

42、賣吊爐燒餅

 

 

其人用泥爐一個,內燒劈柴,鐵鏈掛在梁間,以白面做成燒餅,上粘芝麻,放在泥爐之下鐵盤內,少刻竟熟,名曰吊爐燒餅。

 

 

43、賣江米人

 

 

以糯米粉為主料,加小麥粉、水,著色,蒸成熟面團後,用刀、剪、簪、花紋模等工具,手工捏塑成民間小件玩賞工藝品。

 

 

44、賣藝

 

 

 

 

45、瞽目人

 

 

北京瞽目人,在清初以前,也歸"教坊司"所轄,而又單稱"太僕院",據傳說有鐵印一顆,鐵馬竿(杖)十三根,後雍正間裁除樂籍,瞽人也同時沒了系屬。至於傳說:雍正帝因未登大寶前,傳瞽人作樂未到,於是後來取消,這乃是齊東野語,不足置信。據說當初的太僕院,即在今大佛寺街瞽人會館,未知確否?

 

 

瞽人所祀先卜先樂,計為五位,即天皇、地皇、人皇、曠祖(師曠)、朔祖(東方朔)。瞽人所學,不外"彈唱"、"卜算"兩點,卻多一半是全通,單學一點的很少,不過因某點專長,而專用某點便了。瞽人學藝,須有三位師父,第一是"業師",即啟蒙的師父,學彈唱基本功夫,卜算的《流年趕》、《開流書》,學成以後,好壞程度雖不可知,總以能拉出馬竿去掙飯吃,即為業師所賜。第二是"保師",保師固然是應負保證責任,保證業師必須盡心教授,保證徒兒必須學成供養業師,但除此之外,更須負"保徒"問業之責,不僅僅是一個保證人而已。第三是"代師",即瞽人從業師學成以後,如欲深造某項技能,則須拜代師,所謂"拜門學某"的便是。

瞽目人的技能,除有特殊習藝以外,大部只分"算命"、"唱曲"兩種。瞽目人算命,只有"六爻卦"、"推八字"兩種。

 

 

六爻卦以數的奇偶,占陰陽的推動,和有目人的蓍草周易相似,只要記清卦的泰否,內外卦的配合,六爻的陰陽消息,便能應付一切,所以較比容易一些。占八字就太難了,誰也知道八字的四柱,由年上起月,只要記住"甲乙之年丙作首"的歌訣,就可以推出;日上起時,只要記得"甲乙還加甲"的歌訣便可以推出,至於某日是什麼日干,那年有什麼節氣,交節時刻,有目人是須得翻《萬年歷》才能知道的,絕沒有簡捷方法。

 

 

46、打鐵

 

 

鐵匠身板好,手藝巧,干活的姿態也好看,乒乒乓乓一陣,一件件精美的鐵器便告完成了,放進冷水裡一激,堅硬無比。有的鐵匠還在鐵件上打上自己的印記,這活兒便更叫絕了。歌謠曰:叮叮當、叮叮當、打鐵的匠人拉風箱,通紅的鐵塊錘子夯,火星子一迸明晃晃,犁铧子一晌打六張,馬掌子一晌打一箱。小錘點,大錘夯,噗哧一個火星子,燒了大姐的花衣裳。

 

 

47、技勇石

 

 

清代考選武童用物,私家練武亦用之。此圖表現的是考試中的一個場景。

 

 

48、戗剃刀

 

 

剃頭店的剃刀不快找此人戗磨就可鋒利如新。

 

 

49、動石磨

 

 

其實就是修理石磨的,誰家的石磨有了毛病找他來修理拾綴。

 

 

50、賣糖瓜糖餅

 

 

臘月二十三,是灶王爺升天的日子,家家要買糖瓜兒,等到夜裡祭灶王爺。

 

 

51、耍钹

 

 

表演者多為戲班中人,扮作道姑模樣,在殿中完畢後耍手中銅钹,但見銅钹上下翻飛精彩異常。

 

 

52、賣涼粉

 

 

前挑一盤上放碗筷作料等物,後面的桶裡放著涼粉,涼粉用銅片旋成細條。

 

 

53、三棒鼓

 

 

 

 

54、賣小鞋

 

 

四鄉之人做大小小孩鞋數雙,在花市或土地廟設地攤出售。

 

 

55、賣豆腐

 

 

 

 

56、蹬梯子

 

 

舊時一種雜耍形式,多為女童表演。表演時下面的人用腳噔一梯子,女童立於上面作各種動作。

 

 

57、做潮煙

 

 

京中煙鋪交款煙葉制成方塊,用鐵刨子制成絲叫做潮煙。

 

 

58、唱大鼓書

 

 

"大鼓書"是過去北方比較常見的一種曲藝形式。清朝末年開始在東北地區流行。民國年間形成了奉天大鼓(也稱奉調大鼓、東北大鼓)、吉林大鼓(也稱東城調,流行於吉林市一帶)、江北大鼓(流行於松花江以北地區,又稱"屯大鼓")等幾個具有地域特色的流派,可見是相當盛行的。

 

 

唱大鼓書的服裝、道具、伴奏都很簡單。一只扁圓形的木框皮面鼓,支在幾根竹棍組成的鼓架子上,演員一手擊鼓、一手打板,伴奏有一把三弦即可。還有的甚至不用鼓,一人自彈自唱,用腳打板擊節,類似"單弦"的形式。其實,東北的大鼓書就是由"弦子書"發展而來的,據說還與滿族祭祀時薩滿在三弦伴奏下唱的"神歌" 有著一定的關系。至於演員的服裝,和說評書、相聲一樣,外罩一件長衫即可,早期演出也不用化妝,弦子一響、鼓板一敲就可以開唱。後來雖然有了女演員(俗稱"女大鼓"),也只不過略施淡彩,外穿旗袍而已。

 

 

59、賣鞋墊嬗墊

 

 

 

 

60、練皮條子

 

 

用木棍三根綁一架子,上拴皮條兩根,用手拉著表演各種動作。

 

 

61、剃頭放睡

 

 

每日將頭剃完,筋骨疼痛者,剃頭的坐於高凳之上,其人躺在剃頭的腿上,令其捶拿,其快活勁兒無比。這就表示了剃頭匠除理發梳辮外,至少要學會按摩。這正像明代吳正倫《養生類要》輯古人對頭發的經驗,提出發多梳,能去風明目的養生之道一樣。而清代北京的剃頭匠除掌握梳、編、剃、刮、剪、剔、染等基本技能外,還會捏、拿、捶、按、掏、接、活、舒、補等醫術,也正是為了使剪理發的內含更加全面。

 

 

62、鑽火圈

 

 

 

 

63、箍桶

 

 

 

 

64、賣"官圖"兒

 

 

賣圖兒在京城各處采訪廳聞異事,然後編印成冊到處出售,與今天發行報紙近似。早期的"狗仔隊"。

 

 

65、趕腳

 

 

類似如今的出租,趕腳的把驢拴於城根,有需要者就騎上它,趕腳的在後面緊隨其後。

 

 

66、撞鐘

 

 

玩者兩人以上,各用一個銅錢或錢大的鐵圈,在牆上找塊好石頭,將錢撞在石頭上,誰的錢遠,就拿起來砸近的,若砸上就算贏了,若砸不准別的我錢,再由別人拿起來砸你的錢,誰砸准誰就為贏者。

 

 

67、抽糖人

 

 

其人用白糖人物禽獸,出售時用竹簽32根上面刻上點數放入竹筒,讓買者抽取,如成付為勝不成付為輸。

 

 

68、過賣

 

 

類似現在的送外賣。

 

 

69、打連廂

 

 

又名《打花棍》、《金錢鞭》、《霸王鞭》,是北方流行的民間歌舞。舞者化裝扮成旦、丑等角色,手持"霸王鞭"表演。清毛奇齡《西河詞話》:"金作清樂,仿遼時大樂之制,有所謂連廂詞者,則帶唱帶演"。清代民間畫家所繪《北京民間風俗百圖》中有"打蓮湘",文字說明為:"此中國打連湘之圖也。其人乃戲班優〔伶〕扮成女子,手拿竹板、彩扇,用竹竿一枝,挖小孔,安銅錢數個,名為霸王鞭,在手中飛舞,或竹板上獨立,口唱歌詞,名曰'打連湘'"。

 

 

70、劁豬

 

 

 

 

71、婦人賣花

 

 

 

 

72、上元節

 

 

自正月十三到十五,北京城熱鬧非常,晚間看燈,放焰火,地安門外鼓樓前這一帶大店舖家家放「盒子」,有的還把大主顧請到二樓去看花,除此以外西皇城根兒北頭兒路北有一座城隍廟,每年燈節有火判兒供人觀看。所謂火判兒實際上就是一個磚砌的大爐灶,高約四五尺,外形像一個袒腹而坐的人,頭上戴一頂雙翅的紗帽,帽子是一個大砂鍋,右手抱一牙笏,牙笏是一塊鐵板,生著火以後火焰從耳口鼻眼、肚臍和兩乳冒出,圍觀的人很多。這也是燈節觀燈看花之外的另一景觀。火判一晚上要燒數百斤煤,都是由個人和商號捐的,三十年代末,沒人捐資火判兒也就沒有了。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