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行走於雅安上裡古橋 氤氲在水墨中的前世今生

行走於雅安上裡古橋 氤氲在水墨中的前世今生

日期:2016/12/14 13:01:28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上裡古橋

    上裡古橋平行排列於隴西河上,又因古鎮街口的地勢高低,橋的高度也明顯不同,保證了古鎮的暢通:枯水季節三橋並用,豐水季節也至少有一橋通行,與外界保持聯系,當初的古鎮建造者們是相當用心的。

    我去過不少古鎮。但上裡因為水的清秀橋的古意,散發出來的氤氲水墨氣質,卻是我沒有想到的。所以剛到上裡時,我一直都在上裡古建築群落之外流連,不敢也不想立刻走進一睹它的真顏,似乎那會驚擾了它尚在歷史煙塵中沉睡的夢。我與上裡古鎮隔河而望,行走在隴西河畔的田隴上,這種感覺對我這位不期而至的異鄉客是微妙的;因為空間的距離,似乎也就更容易理清上裡在歷史長河中運行的脈絡。

    隴西河是青衣江上游的一條支流,它在上裡一帶沖積形成一塊川西山區難得的河谷平原,良好的水系條件和河谷地帶肥沃的土地,加之擅長農耕的最早的土著居民羌人的勤勞開墾,使這片土地自古為一方富庶之地。經濟的發達自然帶來商賈的繁榮,於是很早的時候,沿隴西河每隔10裡都建有場鎮,所以除上裡外,隴西河下游還有被稱為中裡和下裡的地方。

    上裡因為它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東接名山、邛崃,西接蘆山、雅安,既是過去南絲路之路臨邛古道進入雅安的重要驿站,也是茶馬古道上重要的物資聚散地。上裡古鎮最初叫羅繩,是取其驿站、關隘之意。

    恍如昨日,上裡千百年來堆滿了名山的茶葉,邛崃的井鹽、竹器,康巴的馬匹,西藏的藥材、皮貨,以及異域各國的手工藝品、香料等特色物產;這裡有南來北往的商人們鼎沸的叫賣聲,馱著各種貨物的馬幫絡繹而來,又絡繹而去。

    老人們說,其實就在1949年前,這裡的集市也是熱鬧非凡的,“隔三岔五就有一個街市,各地馬幫將帶來的貨物擺滿一街,還有各路戲班的戲劇和雜耍表演。那時間買貨的、采貨的、小食攤子、雜耍圈子等把上裡堵得水洩不通,人聲鼎沸,騾馬嘶鳴,兩三裡外都可聽見。”



    作為一方財源匯聚的寶地,上裡古鎮也有地理交通上的先天不足,那就是背靠大山的上裡,其東、南、西三方都為隴西河及其支流環繞,這就使得橋成為進入上裡的必須選擇。但這種背山面水的營造選址,卻恰好符合了古人“負陰抱陽”的風水理念,風水學認為背山方有靠山,面水才能聚財。

    於是,上裡的橋自然就成了通往這座聚寶盆的財路了,正所謂“橋通路通財路通,船來車來富貴來”。為了進出方便,貨運通達,上裡多橋也就不足為怪了。

    民風交融橋姿多彩

    史書記載,上裡在漢以前曾是青衣羌的領地。青衣羌是古羌南遷的一個支系,在川西北高原、青海、甘肅等山高谷深、大江肆虐的地理環境裡,他們練就了一身治水修橋築堡的本領。《史記》載,羌人“冬則入蜀為傭”,打井修堰,建橋築堡。舉世聞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自始至終都有羌人的參與,他們修築橋梁的經驗馳名中外。羌人建築橋梁最早為結繩為橋,就地采用竹、麻、騰等植物拴結起來,連通彼岸,架成溜索之類。

    當南遷的青衣羌來到隴西河一帶時,相對於岷江上游群山雄峙、河谷深徹的險惡地理環境,這片河谷平原地勢舒緩,物產豐富。他們在這裡養蠶桑,事農耕,安居樂業,逐漸聚族而居。那三面環水肥沃的上裡壩子,因為灌溉的便利,加之他們先天的部族架橋手藝,自然成為定居的首選。

    今天的上裡,青衣羌人生活的遺跡早已不存絲毫,但我仍固執地認為,他們架橋的本領是這裡成為其最初聚居點的一個重要原因,只是最初出現的橋或許只是橫跨兩岸的幾根原木、幾竿用竹子捆綁的竹排,甚至一根溜索而已。

    隨著漢時西南絲路的開通和不斷繁華,越來越多的漢人開始湧向上裡,與之一同而來的則是當時先進的中原文化,其中也包括了技藝精湛的石雕文化,比如離上裡不遠的古樸精美的高頤阙。建於漢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的高頤阙,是東漢益州太守高頤及其弟高實的墓阙,依漢制官員官至年俸2000石以上者,死後墓前要立阙。這座用紅砂石英巖石疊砌的墓阙,阙頂仿漢代木結構建築,阙身有三車導從,車前雕伍伯、騎吹、騎吏等馬車出行圖;阙上五層,浮雕內容精美;阙前置肩生雙翅的“天祿”、“辟邪”雌雄石獸各一。高頤阙鑿刻精美、內涵深厚,為我國東漢石刻精品。

    我國的石橋約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那時的石橋是石墩木梁式的,西漢進一步發展為石柱式石梁橋,到東漢時開始出現單跨石拱橋。建於隋朝大業年間的趙州橋則是當今世界上現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善的敞肩石拱橋。上裡的古橋也全為石橋,但此地山間易風化尤其遇水易軟化的紅砂巖,讓後人無法領略它的漢風宋韻。

    上裡古橋形制上的豐富卻大大出乎人們的意料:石拱橋、石板橋、石墩子橋,單孔、多孔,不一而足,它們在隴西河上逐一排列開來,讓人目不暇接。

    上裡橋的多樣或許與幾次大的移民活動有關。漢時曾遷楚民來青衣,明末清初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浪潮就更是如此,移民們不僅在這些地方拓荒生息,更為與橋相依相存的上裡帶來了豐富的橋文化——它們秉承古風,不少源自移民故裡,或樸實如敦厚的漢子,或精巧如深閨的嬌娘,如美麗的項鏈鑲嵌在沿河兩岸,比之水鄉江南在視覺上的更具層次、更有內涵。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