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日,首屆中國歙硯大展在省博物館開幕,為廣大收藏愛好者獻上一場歙硯珍品盛宴。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文聯原黨組書記胡振民,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書協副主席蘇士澍,省政協副主席田唯謙等出席開幕式。
筆墨紙硯是中國傳統的文房四寶,而產自安徽黃山的歙硯,一直為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所喜愛。得天獨厚的石質、匠心獨運的雕刻藝術,使其有極高的欣賞與收藏價值。
記者眼前的這方歙硯取名為春蠶硯,石色清瑩,紋理缜密,巧妙地運用石料上的天然文飾雕刻成春蠶,半露半藏於一片桑葉之中,雕工細膩,栩栩如生。
這件作品由當代著名硯雕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鄭寒所作。鄭寒介紹,這方春蠶硯秉承了“巧技俊色,因材施藝”的理念。“整個形狀是桑葉,然後用天然的金星、金花來雕琢桑葉和蠶,這樣就把自然的東西和所雕刻的東西融合在一起。”
安徽省文房四寶協會副會長王雲龍介紹,歙硯起源於唐代,距今有1200多年的歷史,石質堅潤如玉,磨墨無聲,質地居群硯之首而聞名天下。天然生成的各種色彩和星暈紋理,使其成為最受硯台雕刻家青睐的品種。宜墨適用的藝術價值更是享譽古今文壇。“作為文人用硯的非常顯著的特點是發墨性好,殺墨如風、磨墨如油,從古到今備受推崇。”
此次中國歙硯大展不僅展示了近300方當代歙硯雕刻藝術家作品,同時也展出了50多方古代歙硯精品及來自歙硯原材料場地的部分老坑硯材。現場觀眾從這些雕刻精湛、造型萬千的歙硯精品,不僅可以領略到中華民族的智慧,還可以感受到我國歷史文化傳承的輝煌印記。
王雲龍說,“老硯從唐宋元明清都有,一直到當代。我們想給觀眾從歙硯文化傳承的角度做一個全方位的展示。”
此次活動由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中國收藏家協會、中國工藝美術學會主辦。旨在進一步落實全國政協關於“文房四寶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為主題的調研成果,促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歙硯傳統技藝的保護和傳承。第二屆中國文房之寶(合肥)高層論壇也與同期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