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溉古鎮馬幫印象
日期:2016/12/14 9:38:26   編輯:古代建築史馬幫,用騾或馬充當運輸工具,自由結合起來的民間長途運輸組織,距今至少已有百年歷史。馬幫對於年輕人來講也許是個謎,但在老人的記憶裡,是一個久遠的傳說故事。
清光緒年間,松溉古鎮已經成為長江上游商貿集散地,大足、榮昌、銅梁及泸州等地的貨品大部分要通過松溉港口運出,如鹽、糖、棉紗、布匹、煙葉、油料等,也要輸入外來貨物。水路完成以後,騾馬便顯示出它強大的負重力,成為陸路不可或缺的重要運輸力量。
松溉馬幫大的有三、四十匹,小的也有十來匹,長年奔走於山地險灘亂石峽谷。貨物多的時候,長長的馬幫可見二、三百匹,蜿蜒行進成為一道古樸的流動風景線。騾比馬強,馱重可達200公斤,馬馱重約150公斤。有的馬夫搶活第二天還要運走回頭貨,人隨馬徒步跟行,艱辛勞苦可想而知。到了目的地,還要張羅吃飯、洗浴、喂牲口、打棧房,由此,附屬業———馬房便應運而生了。
松溉經營馬房生意興盛時多達20余家,分布在古鎮十裡長街,也有少數在附近農捨。老馬幫常年光顧的自然熟悉,新的則議價砍價自尋歸宿。
馬房有獨立經營的,如秦家宏源馬房,楊家望江馬房,也有合伙開辦的堯氏、楊氏馬房。馬房偏小的僅能讓馬入廄人入寢,老招牌的濟泰商行屬合營,實力強大、房捨寬敞、陳設講究,同時容納40匹馬20人入住。開有飯館茶廳順帶接收貨物儲存。
馬幫一般不自帶馬料,主要由馬房配備。強壯精悍膘肥肉滿的以草料為主食,適當加入胡豆、玉米。體質偏虛的或幼馬多添新鮮青飼料合並精料。有的還專為馬開設單間,讓有特殊情況的享用,如烈性馬、發情馬、帶病馬,以便主人進行個體監護。特別是烈性馬上了脾氣會雙蹄懸空引頸嘶鳴抖翻貨物撒野,發情馬雌雄拉開距離以防發生暧昧。
如果馬掌磨損嚴重,會減緩速度滑倒馬匹,此時必須更換新掌。換掌時數人先將馬掀翻側臥,馬腿用粗繩緊捆拴在大木樁上,再用木棒襯牢讓馬蹄動彈不得,然後拔除廢掌釘上新鐵掌,馬會疼痛難耐幾欲翻轉,無奈幾名伙計合力死壓最後功到事成。
馬夫所掙不多要養家糊口,出發前大都習慣自帶冷飯菜,將就客棧鍋灶熱來吃,也可以在馬房固定搭伙或臨時買了吃。熱天大瓦缸老陰茶任喝,冬季有炭火取暖。馬夫們吃完飯洗漱畢安頓停當,松溉古鎮已經燈火通明了。
茶館不但是古鎮人休閒的好地方,也是過境馬幫小憩娛樂的絕佳選擇。四十年代末,已發展有12家,尤以舒家老茶館最熱鬧,只要有人賣藝就會座無虛席門庭若市。本縣板橋鄉民間曲藝藝人陳天錄攜妻坐堂演唱,一演就是兩三個月,二人對唱的四川清音《陳姑趕潘》、四川揚琴《船舟借傘》讓茶客擊節跟吟如癡如醉。馬夫難得幽靜,賞賞小曲聽聽評書,花的麻的亂吹一通也覺爽快惬意,為第二天上路抖擻起精神來。
時代不斷進步,特別是交通運輸業的迅猛發展,讓老馬幫急速衰退。上世紀八十年代中葉,松溉長途馬幫及馬房完全退出歷史舞台,寫進人們的記憶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