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冠山書香——平定縣冠山書院

冠山書香——平定縣冠山書院

日期:2016/12/14 22:13:24      編輯:古代建築史

  冠山,是山西東部的一座歷史文化名山,山間有崇古書院、資福寺、文昌閣及夫子洞等景觀,合稱“冠山書院”。冠山書院自古被歷代文人所仰慕,元朝中書左丞相呂思誠、明朝尚書喬宇都曾在這裡讀書治學,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傅山一度隱居於此。清嘉慶二十一年重修的冠山書院碑文記載,當時全國較著名的書院有常州的邑州書院、曲阜的尼山書院,而“在太原,唯冠山書院顯於當時”,故有“冠山文秀,書院之祖”之稱。

    眾多書院藏一山

    冠山位於陽泉市平定縣冠山鎮後溝村西南,海拔1125米,因其主峰形狀似冠,且高冠於附近群山而得名。

    2月22日上午,平定縣文物旅游局副局長袁盛慧陪同記者去冠山書院。從平定沿著盤山公路前行了3公裡左右,眼前出現一個牌坊,上書“冠山”兩個大字。

    袁盛慧邊走邊向記者介紹,冠山是宋元以來享譽三晉的一座歷史文化名山,山內書院眾多,包括“冠山精捨”“呂公書院”“冠山書院”“槐音書院”“崇古書院”等,並附有“敬惜字紙池”“焚化字紙洞”“夫子洞”“讀書台”“左丞石庵”“文昌廟”“仰止亭”等多處教育設施,是當時山西境內最為顯赫的書院,明、清兩代曾多次修葺。目前僅存“崇古冠山書院”,其他書院只剩遺址,地上建築已蕩然無存。

    上世紀初,冠山腳下走出了一位著名女作家——石評梅。每年從北京放暑假歸來,石評梅都要到冠山書院住一陣子,不僅為了避暑,更是為了可以安靜地讀書。她曾寫過一篇叫《紅鬃馬》的短篇小說,即以冠山作為背景:“走過了石坊不遠便到了廟前,匾額寫著資福寺,旁邊有一池清泉,碧澄見底,巖上傅青主題著‘豐周瓢飲’四字,池傍有散發古松一株,盤根錯節,水乳下滴,松下纏繞著許多女蘿。轉過了廟後,渡一小橋是槐音書院,因久無人修理已成廢墟,荊棘叢生中有石碑倒臥,父親歎了口氣,對我說這是他小時讀書之處。再上一層山峰至絕頂便到了冠山書院,我們便住在這裡……”

    說話間已走到資福寺,在資福寺西南魚池旁的山石上,是傅山先生題書的“豐周瓢飲”篆書摩崖刻石。“豐周”是指西周都城由岐邑遷至豐邑;“瓢飲”典故則見於《論語》一書,即所謂“一箪食,一瓢飲”。書中原講孔子門生顏回貧寒,飲食極為簡陋的狀況。此處傅山先生將“豐周”與“瓢飲”聯詞題書於冠山,隱喻欲成大事者,先要有耐大苦的志氣,並以其深刻寓意,啟迪冠山學子。

    沿著一段石階向前,眼前出現了崇古冠山書院,它坐西朝東,背山面谷。傳說此書院就是呂思誠和他祖父三代讀書之處。當地舊方志中曾記載,冠山書院最初稱冠山精捨,興盛時書院中曾建有燕居殿,殿中設孔夫子像,並有顏回和曾參二人之像相配祀。當時書院中的藏書數量達到萬卷以上,官方派專人進行管理。

    如今的崇古冠山書院是清嘉慶十一年(1806)重建的,書院隨地勢分上、下兩院,占地面積為737平方米。正面月台上有西窯五眼,居中一明兩暗稱“崇古洞”,居中供奉著孔子坐像。“崇古洞是古時教書先生授課的地方。你看,書院的外觀像瓦房,內部結構其實是窯洞,窯頂是仿木構築,當地人稱為‘無梁殿’。”袁盛慧說。

    記者步入崇古洞,發現確如袁盛慧所言。為何冠山書院是如此結構?袁盛慧解釋說,為了方便來這裡的學子學習、討論和居住,這樣的建築形式兼顧了防火、排水、冬暖夏涼等特點。

    記者注意到,月台下南北各有三眼窯洞,也是“無梁殿”建築模式。裡面擺放著眾多石碑、石刻,其中最著名的當數在明代任過禮、兵、吏三部尚書和太常寺卿的喬宇《雪中訪左丞呂公書院舊址》詩碑:“峻嶺崇罔冒雪來,冠山遙在白雲隈。松盤厚地蜿蜒出,花散諸天缥缈開。傍險欲尋歸隱洞,凌高還上讀書台。平生仰止鄉賢意,莫遺遺蹤悶草萊。”

    在這小小的書院裡,集聚了冠山的鐘靈毓秀,置身院中,四下雖萬籁俱寂,但記者仿佛聽到了琅琅的讀書聲。

    “文獻名邦”有淵薮

    袁盛慧告訴記者,冠山集儒、道、釋於一山,尤以書院為代表的儒家文化為盛。1986年,山西省政府根據冠山書院的歷史文化內涵和保存現狀,公布其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據史料記載,冠山書院的建築創建年代大致為宋代,最早可上溯到宋宣和年間,鼎盛於元、明、清三代。據碑載,元至順年間(1330-1332年),左丞相呂思誠重修並擴建。最初,冠山書院為呂思誠家私辦,由於呂思誠的貢獻,一度改為元朝官府開辦,其規模遠遠大於現在。清代中晚期,由於國力的昌盛,冠山書院或官辦或私辦,盛極一時,而且附設於書院的儒教設施一應俱全。冠山書院鼎盛於元、明、清三代,培養出許多傑出人物,如元代的中書左丞呂思誠,明代的兵部、吏部、禮部尚書喬宇,清代的兩廣總督窦賓,近代才女石評梅等。山以人名、文以山興,鐘靈毓秀的冠山招引了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傅山等前來游歷講學,留下了許多石刻和傳說。

    平定因此人受其染,地受其益,人傑地靈。據不完全統計,在元、明、清時期,平定科舉中進士131人,舉人680人,各類貢生785人,尤其在清朝嘉慶十六年,冠山書院的生徒在一次鄉試中就中舉人、解元等15人,至此便有了“山西文化數二定,二定之中數平定”之說,平定因此被稱為“文獻名邦”,冠山也成為平定文化的重要象征。

    如今,在冠山有一處“文獻名邦”牌坊,其上“科名焜耀無雙地,冠蓋衡繁第一州”的楹聯,寫盡了古州平定昔日的輝煌。

    乾隆帝與連翹茶

    在冠山長大的後溝村村民李文告訴記者,冠山還有“倒采連翹”“尚書遇仙”等古老、美麗的傳說。

    冠山盛產一種“連翹茶”,香味獨特,具有清熱解毒、排毒養顏的功效。由於該茶制作工藝復雜,用料考究,不適宜大批量生產,曾一度作為歷代清朝皇室貢茶。

    連翹茶雖好,但采摘十分困難,只有在冠山頂上砂巖中的百年老翹上所采摘的連翹嫩芽才能泡制出茶中極品。每到春暖花開時,清朝州府衙門便派了衙役到冠山附近各村催討,當地百姓只好連夜上山采摘,忙活一天也采不下半籃。人們只好拴上繩子吊到半山崖上去繼續采摘尋找,於是每年春天總有人從山崖滾下來粉身碎骨,民間因此流傳著一首民謠:“冠山塄兒萬丈高,倒吊人兒采連翹,摔死人兒千千萬,堆起白骨當柴燒”。後紀曉岚得知了當地老百姓采摘之苦,在一次與乾隆帝品連翹茶聊天時埋杯落淚。乾隆問其緣由,紀曉岚便將其中原因一一道來,說罷,還念民謠給乾隆聽,乾隆當即摔掉茶杯。後來派大臣查訪此事,了解到采連翹茶的艱辛,免除了平定州連翹茶的進貢,還撥出銀兩撫恤死傷百姓,並發誓永不飲用連翹茶了。

    從李文口中,竟然還聽到一個類似《聊齋志異》中的狐仙故事:“喬宇喬尚書在冠山讀書時,竟然感動了山間的狐仙。每當夜深人靜之際,狐仙變作美女飄然而至,伴喬宇在寒窗孤燈下苦讀。喬宇饑渴難忍時,美女便掏出一顆明珠,讓喬宇含在舌下解饑止渴。過了一段時間,喬宇的老師發現其憔悴了許多,便問其緣由,並讓喬宇吞下明珠,使狐仙現了原形。隨後,狐仙在冠山一棵歪脖子古松上吊死。後來喬宇高居尚書之位後,仍感念狐仙對他的情意,於是在資福寺後的狐仙墓前豎了一塊寫有‘喬宇原配狐氏之墓’的墓碑。”

    清末,廢科舉而辦學堂。光緒二十九年(1903),冠山書院改為平定中學堂,成為山西最早興辦新學的七所中學之一(後搬遷)。至此,歷經千年、涵養文脈的冠山書院完成了傳統教育的使命,成為一道消逝在歷史塵煙中的風景。

本報記者 霍雪飛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