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賒店古鎮 酒香飄蕩兩千年
日期:2016/12/13 22:43:11   編輯:古建築紀錄楊駿聲一家已經在河南南陽市賒店鎮的公安街上生活了四代人。天氣晴好的日子,東南風一起,他們坐在自家院兒裡,就能聞到陣陣酒香。自從公元25年,定都洛陽的光武帝劉秀將興隆店的酒御筆親封為“賒店老酒”,這股酒香已經在賒店古鎮飄蕩了近2000年。
“酒祖”造酒的地方
從楊駿聲家出來,穿過南中心街向東走到馬神廟街,路西邊就是這股濃郁香氣的源頭——賒店老酒的酒廠。如今見到的這家酒廠與共和國同齡,是鎮上多家古老酒坊的延續。60年間,以濃香型著稱的美酒從這裡源源不斷流向全國各地。隨之,“賒店老酒,天長地久”這句話也家喻戶曉。
晉代江統在《酒酷》中寫道:“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或雲儀狄,一曰杜康。”相傳,儀狄是夏禹王的臣子,以畢生精力“始作酒醪,變五味”。為造美酒,他直赴當年與大禹一同治水時到過的中州,終於在潘河、趙河相交處的小村莊留下了造酒的千古佳話。儀狄到過的這個小村莊,正是後來的賒店鎮。
圖為山陝會館
轉進酒廠的西院,身穿工作服的工人們正在井旁打水。這口名叫“玉龍井”的古井,井口直徑1.5米,深40余米,就是傳說中儀狄從中取水釀酒的井,也被稱為“五龍女井”。清冽綿甜的井水,特別適合於釀酒。“水是酒之骨,酒是水之魂。”4000余年過去,古井依舊是賒店酒廠釀酒的主要水源。1992年,有關權威專家對其作出了“優質礦泉水”的鑒定。
潘、趙河畔的酒家始終記得在賒店釀造出美酒的儀狄,將其奉為“酒祖”。傍晚時分,走在古鎮的大街上,隔幾步就能見到賣甜米酒的小挑兒。扁擔一端是酒甕,另一端是用兩根彎竹板十字交叉固定而成的熱酒台,下面擺著個小炭爐。小銅鍋裡的甜米酒正在加熱著,伴著老板的吆喝聲冒著酸甜的香氣。如果你喜歡,還可以讓老板在米酒裡打上一個雞蛋,吃起來別有風味。多數小挑兒上都會系著紅纓,下面掛上一塊銅牌,刻著“酒祖儀狄親傳”的字樣。照著儀狄親傳的釀造方法釀制的這種甜米酒,一直是當地獨具特色的風味小吃,許多賒店人離開家鄉後日思夜想的就是那股酸甜的味道。
重“義”的商業文化
40出頭的郭建剛在賒店鎮土生土長,除了他那口標准的河南話,大口喝酒的豪爽讓我印象深刻。“酒鄉人,爽快!”話音落的同時,他面前的酒杯已然見底。“真情萬種食蔬食魚不食言,佳話千秋賒酒賒旗不賒義。”這是一副在當地留傳了上千年的對聯,我已不是第一次從郭建剛的口中聽到它了。在關於賒店鎮的幾次交談中,無一例外的,“義”都會被他提到。郭建剛口中的“義”,便是當地人很看重、商人們無比重視的“誠信”。
在賒店鎮的中心,立著一座三進院落,大門外閃著光澤的琉璃照壁,青磚砌框,高逾10米,正對著古鎮當年最繁華的瓷器街。這個占地面積超過12000平方米的建築,就是有著“天下第一會館”之稱的山陝會館,由當年寓居此地的山西、陝西二省商人集資興建。會館內供奉著關公,也就被稱為“關帝廟”。顯然,這座會館與關公代表著的“忠義”、“誠信”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山陝會館從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始建,歷經嘉慶、道光、鹹豐、同治,直至光緒十八年(1892年)才最終竣工,前後歷時136年。在全國現存的80余座會館類古建築群中,它的建築規模最為宏偉,保存也最為完好,建築裝飾、木雕石刻藝術都最為精湛。然而,山陝會館的備受矚目,不僅因為它的建築形制,更重要的是它所承載的商業文化內涵。
在會館裡轉了一圈,仔細數了數,一共看到了九塊碑刻,或裸露在外,或罩在玻璃之後,讓人覺得頗為難得。馬王殿前的《同行商賈公議戥秤定規矩碑》,立於清雍正二年(1724年),對規范度量衡作出了嚴格的規定,石碑上的字跡依然清晰可見:“年來人煙愁多,開張賣載者二十余家,期間即有改換戥秤,大小不一,獨網其利,內弊難除。是以,合行商賈,匯同集頭等,齊集關帝廟,秤足十六兩,戥依天平為則,公平無私,俱各遵依。”《公議雜貨行規碑》立於乾隆五十年,明確倡導誠信精神,其中刻錄內容,對各種商業行為作出的嚴格規定多達18項。這兩塊碑石也是我國現存會館類建築中所存最早、最為全面的商業道德規則碑記。而根據刻立於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的《創建春秋樓碑記》記載,為了興建會館中的春秋樓,全鎮424家商戶捐資白銀達到了8078兩4錢4分。在會館所藏資料的記載中,第一期建築總計花費了白銀707844兩,其時賒店古鎮聚集的巨商富賈之多、古鎮之繁華可見一斑。
古鎮街道鳥瞰 郭建剛攝
如何再現往昔的繁華
在一張采自民間的“賒店古鎮七十二條街略圖”上,繞古鎮一圈的古城牆長達9公裡,如今僅在潘河河堤處殘留一段,不足10米,青灰色的石磚,毫不起眼。然而正是這段有些微不足道的古城牆,仍然不時地吸引游人前來,有本地人,也有外地人,都是為了追尋歷史的蹤跡。
城牆正對著的是一條小河溝,已經干涸得能看得到河床底部,盡管一場春雨剛剛過去。很難想象當年河中行大船時的繁華景象。這是潘河的古河道,原本很深很寬。賒店處在水陸交接處,潘河與趙河在這裡交匯流入漢水。南方水路來貨到賒店便改走陸路,北方陸路到賒店轉水路。幾百年前,這裡曾是一個繁榮的商業碼頭,“白天千帆過,晚上萬盞燈。”成為輻射南北方圓數百裡的一個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在《南陽縣志》中這樣寫著:“(賒店鎮)人煙繁密,有街七十二,清代商業繁盛,南船北馬,輻辏於此。”優越的地理環境吸引了十六省的商賈雲集於此,也造就了賒店古鎮的繁華,使其成為中州四大古鎮之一。鎮內的七十二條街道分行劃市,每條街都有自己的專營項目,行業特色已十分鮮明。如今,賒店歷史上引以為傲的商業格局——“七十二條街道、三十六條胡同”,已舊貌難尋。
徐東是賒店歷史文化研究會的副會長,多年以來,他致力於賒店古鎮的文化整理與研究,頗有建樹。如今,本該安享晚年的他又主動承擔了一項新的工作,即如何更好地開發賒店鎮的旅游文化資源,讓賒店鎮重現往昔的繁華。“我們研究賒店古鎮文化的目的,是想讓更多的人了解賒店的過去,如果知道的人很少,我們所做工作的意義就會打折扣。賒店有著精美的古建築群、精彩的商業故事、深厚的文化底蘊,不應該‘養在深閨人不識’。”將賒店古鎮的文化資源發掘、整理出來,只是工作的第一步。徐老先生有力地揚了一下拿著筆的右手,“給主管部門提供建議,在開發中保護也是我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