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品鑒深得大自然秉性的武夷巖茶的美、德、味

品鑒深得大自然秉性的武夷巖茶的美、德、味

日期:2016/12/14 22:02:02      編輯:古代建築史
概述:武夷巖茶,承豐壤之滋潤,受甘露之霄降,地鐘氣和,天獨垂青,育成香肌,產為靈芽。大自然的鐘愛,造就武夷巖茶高尚的品德。它與國際無我茶會結合在一起,相得益彰,越發為世人所矚目、所向往。小編初嘗武夷巖茶,味醇而益清,在此分享給大家,來品一品此茶之味,學一學此茶之德。

      武夷巖茶之美 武夷巖茶獨有的“活、甘、清、香”的巖韻,飲後齒頰留香,香高而悠遠;喉底回甘味,味醇而益清;綠葉紅鑲邊,七泡有余香,令人心曠神怡。它的高貴品質和美 德,集中表現在:一是能給人以解渴、療疾、健身物質上的享受;二是能給人以愉悅身心精神上的享受。
香。武夷茶的香包括真香、蘭香、清香、純香、表裡如一,曰純香;不生不熟,曰清香;火候停均,曰蘭香;雨前神具,曰真香,這四種香絕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茶香清純辛銳,幽雅文氣香高持久。   清。指的是湯色清澈艷亮,茶味清純順口,回甘清甜持久,茶香清純無雜,沒有任何異味。香而不清是武夷巖茶種的凡品。   甘。指茶湯鮮醇可口、滋味醇厚,回味甘夷。香而不甘的茶為“苦茗”。   活。指的是品飲武夷巖茶時特有的心靈感受,這種感受在“啜英咀華”時須從“舌本辯之”,並注意“厚韻”、“嘴底”、“杯底留香”等。   “一般的巖茶都可體現“香”;   等而上之才體現“清”;   再上之才表現出“甘”;   最佳者才表現為“活”;   後者都包含有前者的特征,有前者的特征就未必能體現後者的特征。所以真正好的武夷巖茶應該是以“活”為上。   正因為武夷巖茶具有”活、甘、清、香”,妙不可言的“巖韻”,所以蜚聲四海,譽滿九州,令古往今來的茶人愛的如醉如癡。
   
  武夷巖茶之德 茶有德,飲茶人有茶德。對於武夷茶德,歷代文人名士有精辟的論述。范仲俺贊美武夷巖茶為仙茶,系神仙所栽,為天下第一。滋味,勝過甘美無比的醍醐;香氣,勝過馥郁馨香的蘭 芷並以茶的儉樸清淡,由此而引用屈原《漁父》詞:“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以申明自己一生為官清正廉明。尤其是在范仲淹看來,什麼茹芝延壽,采薇養生,都不如到武夷山去喝武夷茶,一啜仙山靈芽,就會輕身換骨,飄然欲仙了。   宋徽宗在《大觀茶論》序中寫道:“茶之為物,擅瓯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禀。祛襟滌滯,致清導和;沖澹閒潔,韻高致靜。”他認為茶具有“清、和、澹、靜”的美德。並以此引申為社會倫理美學。他接著說:“缙紳之士,韋布之流, 沐浴膏澤,薰陶德化,盛以雅尚推,從事茗飲。天下之士,勵志清白,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華,以不蓄茶為羞,可謂盛世之清尚也。”   清代袁枚在《隨園食單》 中,也談到武夷茶德:“余游武夷,僧道爭以茶獻,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橼,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芬撲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後,再試二杯,令人釋躁平矜,怡情悅性。始覺龍井雖清而味薄,陽羨雖佳而韻遜矣,頗有玉與水晶品格不同之故”。他把武夷茶德稱贊為: “清芬撲鼻,舌有余甘;”“釋躁平矜,怡情悅性”。   現代茶葉專家莊晚芳教授把中國茶德概括為:廉、美、和、敬(廉儉育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為 人)。而且他提出,要通過飲茶方式(茶道茶藝),對人們進行禮法教育和道德修養教育。
 
  武夷巖茶之味
正確的沖泡和品飲才能充分發揮出巖茶風韻和每泡茶的特征,領略茶中真谛,體會茶的無窮樂趣。   一、泡茶器具:准備烏龍茶專用茶具一套(沖泡壺宜選用90-150毫升的紫砂壺或三才杯)。   二、投茶量:沖泡壺具容積的1/2左右(1/3-2/3)。   三、泡茶用水:以山泉水為上,潔淨的河水和純淨水為中,硬度大或氯氣明顯的自來水不可用;水溫需現開現泡為宜;水溫低於95度或長時間連續燒開的水都略遜。最好配備“隨手泡”。   四、浸泡時間:1至3泡浸泡10-20秒,以後每加沖一泡,浸泡時間增加10-20秒。浸泡時間的調整原則為1至7泡的湯色基本一致,且可沖泡10余泡。沖泡次數與浸泡時間有關。   五、濃淡調整:用投茶量進行。需淡些則投茶量少些為沖泡壺具容積的1/3-1/2,需濃些則投茶量多些為沖泡壺具容積的1/2-2/3。   六、品茶要領:巖茶滋味醇厚,內涵豐富,有特殊的“巖韻”。茶樹品種特征能從滋味中體現;香氣或高或長,高則濃郁,長則幽遠,香型多樣化,如花香、果香或帶乳香、帶密香等等;品茶時先嗅其香,再試其味,並反復幾次。聞香有聞干茶香、蓋香、水香、杯底香、葉底香等等;嘗味時須將茶湯與口腔和舌頭的各部位充分接觸,並重復幾次,細細感覺茶湯的醇厚度及各種特征,綜合判斷茶葉的特征和品位。  

  總之,茶作為大自然的產物,深得自然的秉性。鐘靈毓秀,造就優良茶德。茶性儉,苦而後甘,它的儉樸、清淡、和靜、健身的秉性,恰與中國人崇尚先苦後甜,溫和謙遜,寧靜淡泊,恪守本分的思想相吻合,深得人們的喜愛。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