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姥山下古村新城
日期:2016/12/15 16:29:09   編輯:古代建築循著綠油油的滿眼春色,一幢幢造型別致、精美漂亮的農家小別墅旁錯落著一座座花園式廠房,一張張甜蜜的笑臉下伴著一雙雙不停忙碌的手。一排排節能路燈矗立在寬敞明亮的新村主干道兩旁,一個個嶄新的垃圾箱錯落於鄉間路口……一處處帶有新時代城鎮化標志的新設施給曾經僻壤於東南沿海一隅的古老鄉村帶來一番別樣的風景線。在一個春暖花開、風和日麗的美好時節,記者走進福鼎市太姥山鎮潋城村,身臨其境地品味著潋城村——這幅充滿現代文明的美麗畫卷裡蘊藏著的古樸與寧靜。
據太姥山鎮黨委書記林乃平介紹,潋城村地處太姥山鎮北側,轄6個自然村,共有586戶,總人口2190人,黨員53名,2012年工農業總產值約4.5億元,村財實現收入1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000元。2012年該村榮獲全國婦聯基層組織建設示范村、省級“農村家園清潔行動示范村”稱號,同時積極申報省級生態文化村,特別是在寧德市新農村建設暨小城鎮改革發展戰役現場會之後,福鼎市委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潋城等示范村工作,福鼎市領導深入到潋城調研,現場幫助協調解決示范村建設工作存在的問題,該鎮黨委政府多次在潋城召開現場辦公會,為潋城新農村建設出謀劃策,加快推進示范村建設步伐。
據悉,2012年,潋城村以抓項目惠民生為推手,積極籌措46.5萬元資金,完成新村一期B區道路硬化及周邊綠化建設;投入300萬元完成新村二期67畝征地及填方工程。另外,投入8萬元在新村主干道旁配置花箱、設立紅豆杉公園標識石等。同時,實施古堡修建,投入120萬元完成古堡內三線落地工作,投入73 萬元完成污水及雨水管道鋪設,實現雨污分流;投入102萬元完成民房立面仿古裝修36棟,簡易裝修12棟;投入7萬元設立景觀燈15盞;投入120萬元完成路面底層硬化清水渠建設、路面青石板鋪設;投入50多萬元完成古堡城牆修復及堡內空地綠化等。公益事業方面,投入80萬元完成新村委樓加層及裝修工作,投入50萬元完成自來水淨化池征地、建設及城堡內水管更新。
在農業設施方面,抓產業促增收。以潋城村省級千畝耕地整理項目為切入口,規劃西門外600畝地塊作為建設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園用地。紅豆杉基地擴種500畝,發展觀賞盆景培育及制作枕頭等產業,延伸產業鏈,提高經濟效益。同時,加大農村土地復墾工作,完成土地整治32畝,拆除亂搭蓋20處,舊房屋15座,引導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建立專業合作社,連片開發農民流轉土地,實現土地集約經營。在旅游建設方面,依托周邊太姥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牛郎崗海濱度假區等旅游資源優勢,完成靈峰古剎、石湖書院、冷城古堡等生態旅游項目的發展規劃。
在此基礎上,潋城村兩委抓黨建增合力,深入開展“立足崗位、推動發展”活動,發揮全村4支黨員服務隊的“聯、幫、帶”作用,幫助協調企業用工用地、項目建設、古堡修復工作、參與結對幫扶,配合各企業警務室進行村莊、企業夜間或節假日巡邏,形成“黨支部-服務區-黨員-群眾”四級服務網絡,有效助推村企黨建工作和經濟發展的互動雙贏和農村安定穩定局面。
歲月如馳,轉眼間,進入2013年。潋城村按照“追求現代功能、鮮明地方特色,保護自然風貌”的原則,以發展綜合性生態農業旅游村莊為宗旨,緊鑼密鼓地實施計劃項目28個,其中產業項目8個,基礎設施項目15個,文化項目5個,總投資1.2億元。
首先抓好產業項目,打造活力潋城。引進特色產業,在原有傳統經濟作物的基礎上,重點培育和引導紅豆杉、蔬菜、花果、淡水養殖、食用菌生產等特色產業。做大做強已落地的安諾紙業、綠鑫農業、天益菌業、乾豐生態農業、蔓地亞紅豆杉、瑞豐源專業合作社等6家規模以上企業。另外,結合縣道潋城段外移工程,在高速公路外側新開發地塊引進和晟農產品加工廠、易邦實業投資有限公司、易邦實業畜牧養殖場、綠鑫公司冷藏加工廠。2013年,共有產業項目8個,總投資8000多萬元。
其次完善基礎設施,打造生態潋城。加大項目整合力度,大力鼓勵村民采取一事一議、投工投勞的方式,突出道路、水利兩大重點,整體推進農田水利、生態環境和清潔能源建設。利用西門片600畝生態農業觀光園的排水灌溉工程,進行小山塘修建及小流域綜合整治,以“一山一色”,實現綠化美化香化和生態保護。結合潋城村省級千畝耕地整理項目,著手規劃建設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園,園區突出生態特色,劃分為無公害蔬菜示范區、紅豆杉種植示范區、食用菌栽培示范區、有機肥等5 個功能區,並以此示范園區為載體,推進農業科技進步,轉變農業經營方式、構築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繼續嚴格按照村莊建設總體規劃、現代農業生態園規劃、朱熹草堂、明朝抗倭古城堡修建性詳規等,完成古堡二期修建工程,實現古堡內房屋仿古立面裝飾,從吉溪造渠引水,引入堡內的清水河,打造親水近民的宜居村莊。
另外,繼續以推動區域黨建為助力,打造幸福潋城。以地緣關系、工作聯系和產業特色為主要紐帶,將片區內隸屬於太姥山鎮黨委的各村、企業、專業合作社等基層黨組織,甚至包括輻射於店下轄區的村企,都劃入潋城片區域共建,形成打造幸福潋城、齊抓共管抓黨建的合力。為進一步提高醫療衛生優質服務,潋城村整合周邊地區衛生室資源,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礎設施標准化建設步伐,全面提升公共醫療衛生服務能力,設立了片區醫療衛生服務中心,真正做到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為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目標,該村兩委依托潋城村產業結構優勢(農業、工業、運輸業、旅游業等),成立農村實用技術培訓中心,為區域內各類組織和黨員群眾提供教育培訓、就業指導等服務,提升就業創業能力,增強了就業穩定性,有效地解決了區域內農民群眾就業問題。為了讓村民享受到便利的金融網點服務,潋城村成立農村擔保公司,解決企業融資難、群眾小額創業貸款等問題;設立農村金融服務網點,為區域群眾提供電費、新農保、新農合繳費及養老金、糧食直補款支取等服務。
“我們的生活一點不比城裡差!我們吃著自產的糧食蔬菜,呼吸著新鮮的空氣。白天進廠工作、下地種菜,晚上健身跳舞、唱歌娛樂,多好!現在我一點都捨不得離開家,有些外出打工的也都回來了……”一位土生土長在潋城村的村民對記者說。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如今的潋城村,處處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生機盎然的廠房,寬敞明亮的水泥路,精耕細作的高產農田,清澈見底的大小溝渠,一座座反季節無公害蔬菜大棚,一幢幢仿古裝飾別具風格的農家小樓,洋溢著安樂與祥和。一座古樸典雅、和諧興旺的現代化生態文明村落展現在太姥山鎮西北面。(記者 曾雲斌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