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山位於湘潭市東北20公裡的湘江東岸。為長沙、湘潭、株洲三市交界處。相傳春秋時期,周昭王率兵攻打楚國被湘江所阻,楚國人民用膠粘的船載他們過江,船到江心膠化了船沉了,昭王淹死在湘江,江畔的山由此得名。
昭山其實並不高,卻是舊時“潇湘八景”之一。自古以來,米芾、王船山等文人騷客來此游覽,題詠頗多。昭山能名聲大振,得益於北宋著名的書畫家米芾畫的一幅《山市晴岚》圖,並配詩一首:“亂峰空翠晴猶濕,山市岚錯近覺遙,正值微寒堪索醉,酒旗從此不須招。”寫盡了昭山山市晴岚的姿色。該畫對昭山的煙雨碧波、晴空朗翠作了傳神描繪,從此昭山被列為“潇湘八景”之一。明末王夫之為長沙岳麓書院生徒時曾郊游至此,留下詠昭山的佳作:“終古石自碧,深春花欲紅,澄潭凝一色,雲末出雙虹”。
昭山山峻、水秀、洞奇、灘美。昭山攜鳳形山、虎形山於一體,山嶺廣植松、茶、柏、竹,鋪錦疊翠,生機盎然。昭山腳下的龍洞,大洞套小洞,有48張門之說,迄今沒有人走到過盡頭。昭潭乃湘江中的一深潭,《水經注》載:其深不可測,該處的水特別碧綠。昭山對面的白沙灘,水清沙細,堪稱為內陸的北海銀灘。昭山之巅的昭山古寺有上千年的歷史,給人以幽靜清雅空靈之感。禅寺始建於唐代,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置產重修,內設玄帝宮、玉皇宮、觀音宮、觀音堂、關聖殿等,有僧人住持,一年四季香火缭繞,鐘磬之聲不絕於耳,與山前滔滔湘水、山後袅袅炊煙相映成趣。
傳說古寺裡住的是南岳聖帝的哥哥玄帝,玄帝的法力沒有聖帝那麼高,前來朝拜的人也沒有那麼多,但玄帝並不在乎,總是和善待人,用和煦的春風吹拂過往游人的身心,使人心情舒暢,所以前來昭山游玩的游客,無論心情多麼不好,一上山便覺得心曠神怡。民諺說:“湘有昭山,客子不樂遠游”,就是因為有玄帝在此不斷親切地召喚游子。
1917年9月16日,在湖南第一師范讀書的毛澤東偕新民學會會員張昆弟、彭則厚進行社會調查,從長沙步行至昭山,並在山前湘江中游泳,夜宿昭山禅寺。
現在昭山又廣披新綠,廟宇復修,是長沙、湘潭、株洲等地人們喜愛的一個游覽景點。每逢晴朗的日子,三五成群的游人便結伴登昭山,滿山翠綠映著游人身影,一派生機,站在山巅四望,湘江從山腳流過,碧波蕩漾,白帆點點。興馬洲白沙泛銀,像一條巨艦破浪而來。景色十分壯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