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三大殿的金磚

三大殿的金磚

日期:2016/12/14 18:50:41      編輯:古代建築史
    孩提時代,我就知道了金磚。金磚實際上最早叫“京磚”。我的一位同學家就有這麼一塊,安放在特制的小桌上,小桌的抽屜裡有毛筆、水盂和字帖,原來是他父親讓他練字的。毛筆沾了水在金磚上臨帖,寫了就干,干了再寫,經濟實惠,我真羨慕極了。青年時代,我來到了北京故宮,在太和殿、中和殿與保和殿內,看見那裡墁地的全是金磚,不禁感歎起來。一位同行的老者說,“這些金磚,就是蘇州人燒制的。”從此以後,我讀書和外出,不時留意關於金磚的事。

    磚質密實聲如金石

    金磚果然是蘇州的特產。明朝永樂十五年,朱棣由南京遷都北京,調集了全國一批著名工匠,大規模地興建宮殿。吳縣香山魚帆村的“巧木匠”蒯祥也來到京城,參加皇宮的設計與施工,帶去了蘇州香山幫高超的建築技藝和優質的建築材料,其中就有鋪地的金磚。

    蘇州地處太湖之畔,土質細膩,含有大量的膠體物質,可塑性大,制成的磚非常有質量。金磚是最為精致的一種地面磚,大多在二尺二寸見方,厚度三寸左右。以蘇州北郊的陸墓和昆山陳墓(現名錦溪)出產的磚最為上乘。因此朝廷確定蘇州作為御窯,專為宮殿燒制金磚。據史書記載,明代朝廷派出了專職官員常駐蘇州,監督制磚,清代不再派出專職官員,改由蘇州知府及知事親自督造。這樣的金磚我見過不少,就拿我身邊的一塊來讀一下吧。正方形,每邊長72厘米,厚9.8厘米,側面有三方硬印:“嘉慶肆年成造細料二尺二寸金磚”,“江南蘇州知府任兆炯知事張虎文管造”,“大三甲袁彩彰造”。第三印的“大三甲”三字橫排,並小於其它字體,那是磚的型號。金磚的制作非同小可,有年號、質料和尺寸,有監督制造的地方官員的姓名,還有具體制磚工匠的姓名,都明明白白地印在磚身上。

    供奉金磚,皇命在身,陸墓、陳墓兩地的窯廠自然不敢怠慢,盡心盡力,精工而細作。制成的金磚通過大運河運到北京的“京倉”暫時儲存,等待運進宮殿鋪地,因此有了“京磚”之名。又因為這種磚質地密實,敲起來有金石之聲,京磚與金磚同音,後來人們的筆下就寫作了“金磚”。

    制作過程嚴格細致

    金磚的制作自有一套嚴格的操作規程。選土、練泥、澄漿、制坯、陰干等工序,道道都非常細致。翻閱宋應星的《天工開物》,我了解到它基本的制作過程,選的泥土是“粘而不散,粉而不沙者為上”。接著“吸水滋土”,—定要讓泥上吸足水分。練泥也很關鍵,用人牽牛讓牛蹄反復踩踏,直到踏成稠泥。做坯時,“填滿木框”,“平板蓋面,兩人足立其上,研轉而堅固之”。為了增加土坯的密度,竟要兩個人站在木框上研壓。成坯後,壘疊成撐,上蓋草薦,經過一段時間的通風陰干,內外完全干透之後才能入窯燒制。

    明朝在蘇州主持制磚的官員中,有個工部郎中叫張向之的寫過一本《造磚圖說》,從中我看到了燒制的過程:“入窯後要以糠草熏一月,片柴燒一月,棵柴燒一月,松枝柴燒四十天,凡百三十日而窨水出窯。”燒制的要求非常之高。

    金磚燒成後,初步進行加工,然後經幾千裡水路運送至京。鋪墁時,工藝要求非常嚴格。先要砍磨加工,務使磚與磚之間嚴絲合縫,當時有專門術語叫“磨磚對縫”。一塊磚有六個面,一般的方磚需要加工五個面,稱為“五扒皮”,而金磚的六個面全部需要加工。鋪墁有“細墁”和“糙墁”之分,明故宮三大殿大多采用細墁。根據《中國古建築修繕技術》介紹,鋪法具體而復雜。先將室內地面夯實,不得用泥,只能用干砂或者純石灰,按設計的標高抄成略有坡度的平面,通常是裡高外低,稱為“泛水”。鋪設時,必須先鋪中間一趟地磚,磚縫與房屋軸線平行,鋪磚趟數應成奇數,用磚塊數應是偶數。如不得已,出現“破活”即是半磚,那麼必須將半磚鋪設在裡端或者兩端,門口和正中,一律使用整磚。這些鋪地規矩,不僅成為審美的要求,更是古人認定的重要的“風水”,久而久之,又約定俗成,成為一種建築文化的禁忌。

    清代官書《上程做法》有規定,砍磨二尺金磚,每一工砍磨三塊,墁地時每一瓦工,配壯工二人,每天鋪墁五塊。

    從這裡,我們不難想象,加工和鋪墁金磚是一項多麼費工費時的細致活兒,金磚鋪好之後還有不少工序,比如要用黑礬水塗抹地面。這種黑礬水有固定的配方,用一種叫黑煙子的顏料,以酒或膠水化開,十份黑煙子混合一份黑礬,放入煮沸的紅木刨花水中,文火熬煮成黑色膠液,趁熱潑灑在墁成的金磚上。等金磚干燥後,再用生桐油塗刷地面。也有采用燙蠟見光法的,即以四川出產的上等好蠟熔化後塗於金磚,以竹片刮平刮勻,再使用軟布逐一擦拭,直到地面墨玉似的光亮為止。

    功能特殊貴比黃金

    光潤如墨玉的金磚,踏上去既不滑也不澀,悅目而又賞心。金磚,還有一種特殊的功能,空氣中濕度大時,內部的細微小孔會吸附多余的水汽;當空氣干燥時,又會釋放出貯存在裡面的水分,對宮殿的空氣起調節作用。居住在這樣的空間裡面,大大有益於身心的健康。

    明清兩代,金磚屬於皇家專用品,出產於蘇州,可是蘇州的百姓就是無福消受。鋪地不行,那就留它一塊兩塊的派派其它用場吧。前文說到的練毛筆字、當洗衣板就都是,再就是當冰箱。金磚厚度大,吸水性強,質地冰涼,盛夏時節更有降溫的奇效。蘇州的尋常百姓之家,專門制做一個小方桌,金磚安置在桌面上,夏季,吃不光的飯菜就放在金磚上,罩上一個紗罩,放它一夜半天的,不會發馊,俨然天然的冰箱。

    前年,再次踏上三大殿的金磚地面。我不禁想到,這裡的金磚花費了古代勞動人民多少的時間、精力,多少的智慧、汗水和心血哪!金磚,真的異常金貴,跟黃金有幾許差別呢?假如從這個意義上來理解,叫作金磚,又何嘗不可呢!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