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將青春留在古鎮的姑娘——記援建崇州的優秀青年志願者任靜

將青春留在古鎮的姑娘——記援建崇州的優秀青年志願者任靜

日期:2016/12/16 18:13:47      編輯:古代建築
  當記者在崇州市街子鎮見到任靜時,她正伏案在一疊十多厘米厚的登記簿上統計勞動就業方面的數據。這樣的工作,自從去年7月,她作為一名西部志願者來到街子鎮報到時就開始了。幾天前的一次同學聚會上,許多去年和她同期畢業的同學勸她,“不要在這個小鎮上當志願者了,隨便找份工作收入都比這裡高呀!”任靜搖搖頭,因為她知道,街子鎮勞動保障所還有一大堆數據需要他們挨家挨戶去統計,她對口聯系的會元村蜀繡作坊的工人們還需要她請老師去指導,招工信息還要發布……今年24歲的西部志願者任靜,將青春奉獻在街子古鎮,無怨無悔。

  放棄待遇豐厚的工作

  她報名來街子做志願者

  任靜是西南大學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2008屆的畢業生。2008年5月,正面臨畢業的任靜成功應聘到廣州一家外貿工司的職務,每個月有近5000元的收入。

  一切原本順理成章,可一場突如其來的地震,改變了她的命運。當從電視上看到那麼多的災區人民需要關懷,任靜受到了極大的震撼,退掉已經訂好的機票,她毅然報名參加了全國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成為一名光榮的抗震救災專項志願者。

  2008年7月15日,懷著滿腔的熱情,任靜來到了服務地崇州市街子鎮。一份份受災統計數據、資金審批的資料從這位科班生手中被送到相關部門,成為災後重建的重要資料。

  用心服務受災群眾

  每個數據都飽含責任

  沒有轟轟烈烈的生死救援,有的只是默默付出辛勤的汗水,日復一日的數據處理,有些人問任靜做的這份工作是否值得?任靜說:“我是一名志願者,我的工作就是服務災區人民,我覺得很值。”在這種信念的支撐下,她經常加班到凌晨,更不用說周末、節假日的休息了。

  在任靜等一批志願者的服務下,會元村所有受災群眾的臨時救助金、救助糧都及時准確地發放到農戶手中,順利完成了受災群眾過渡安置的任務,同時也為接踵而來的災後永久房安置點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了更好地解決受災群眾就業困難問題,加速災後重建生產步伐,任靜保證每月至少發布一次招工信息。其中2009年2月至今發布的招工信息中就有149個單位,共計2000余個工作崗位。在任靜所服務村的統歸自建點、統規統建點也先後開工建設。該村組災後統規自建點即高墩新型社區還被列為成都市災後重建的示范點。“哪怕是一瓶礦泉水,一袋方便面,如果遺漏了哪一戶,都可能會傷害到群眾的感情。”任靜深知自己肩上的責任,絲毫不敢馬虎。

  運用專業知識

  幫助群眾建起蜀繡作坊

  “能否運用我的專業知識,幫助群眾能更好地就業和工作呢?”工作中,任靜經常思考這個問題,街子鎮勞保所也相應地組織了營業員、餐飲服務員的培訓。每一期的培訓任靜都積極參與其中,組織宣傳並積極與老師、學員配合,保障培訓的順利完成。到目前為止,一共有六期共計374位受災群眾接受了培訓。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災後重建工作的推進,居住在板房安置點的居民也逐漸搬進了新房,在原有手工業培訓班的基礎上,任靜協助街子鎮勞保所策劃並創辦了十字繡作坊。2009年,在十字繡作坊的基礎上,在勞動保障所的指導下,任靜又組織群眾創辦了蜀繡作坊,並為其在網上注冊了商標“筱羅莊蜀繡”。如今街子鎮的蜀繡已經成為一大特色。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