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裡建築模式所蘊含的傳統中式文化內涵
日期:2016/12/14 22:01:41   編輯:古代建築史殿是故宮內等級最高的建築,建築體量往往也比較大。殿一般用作皇帝居住和朝會的地方,也可用來供奉神佛。如太和殿、欽安殿等。
宮
宮本來是指大型的房屋,後來成為皇帝的專利。宮和殿在建築形式上,沒有明顯的分別,區別主要在功能上。所謂“國事曰殿,家事曰宮”, 如:順治年間和康熙初年,皇帝都住過保和殿,但當時分別將保和殿改名為“位育宮”和“清寧宮”。宮的代表有乾清宮、寧壽宮等。
堂
堂一般是指處理政事的房屋,也可以用來供奉佛像。而故宮中的堂,其用途並沒有明顯的局限,除了像:內閣大堂、大佛堂這樣符合“堂”本身用途的建築外,還有用作園林建築的遂初堂,作為寢宮的樂壽堂等等。
閣
閣是指類似樓房的多層建築。通常可以用來遠眺、游憩、藏書和供佛之用。如:體仁閣、文淵閣。
樓
樓是指兩層和兩層以上的房屋。作用和閣類似,但縱觀故宮內的“樓”,其等級大多較“閣”為低。故宮的樓中有一個特例,就是“角樓”,角樓雖然只有一層,但仍然被稱作樓。其他樓的代表有:閱是樓、雲光樓。
門
門,顧名思義就是故宮內的門戶。由於故宮內的建築多是以院落的形式組成的,所以從外到內,有很多形式的門。關於故宮的大門,可參見我們之前的微信,裡面有詳盡的介紹。門的代表:午門、太和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