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大理——雲南最早的文化發祥地之一

大理——雲南最早的文化發祥地之一

日期:2016/12/14 9:45:33      編輯:古代建築史
    大理位於風光绮麗的蒼山之麓,是滇緬、滇藏公路交匯地,滇西的交通樞紐。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州府。
    大理地區是雲南最早的文化發祥地之一,據考古發掘,新石器時代遺址廣泛分布在以洱海為中心的高原湖泊群周圍。白族、彝族等少數民族的先民在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種植水稻,馴養家畜,從事采集、漁獵,創造了大理地區的遠古文明。漢元封年間(公元前110~前105年),漢王朝在大理地區設置了葉榆、雲南、邪龍、比蘇4縣,屬益州郡管轄,從此大理地區正式納入了漢王朝版圖。東漢時期,大理地區屬永昌郡,蜀漢時期分屬永昌、雲南2郡;晉朝時分屬寧州的永昌、雲南2郡,劉宋王朝時分屬寧州的雲南郡、東河陽郡、西河陽郡,南齊時期分屬寧州的雲南郡、東河陽郡、西河陽郡、永昌郡;隋代屬昆州;唐武德四年 (621年),洱海地區置有“八州十七縣”,麟德元年(664年),改屬姚州都督府。8世紀30年代,洱海地區“六诏”中的南诏,在唐朝的支持下,合六诏為一,統一了洱海地區,建立了南诏國。唐昭宗天復二年(902年),南诏權臣鄭買嗣發動宮廷政變,建立了大長和國,南诏亡。後唐天成二年(927年),又先後建立了大天興國和大義寧國。後晉天福二年(937年),通海節度段思平聯合滇東三十七部,進軍大理,推翻了大義寧國,建立了大理國。南宋寶元年 (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大軍滅大理國,建立雲南行省。南诏、大理國歷唐、宋兩朝,達500余年,使雲南形成了一個穩定的政治統一體,奠定了祖國的西南邊疆,推動經濟文化迅速發展。元代,雲南政治中心東移昆明,元朝在大理地區設立了上下二萬戶府。元至元十一年(1274),改設路、府、州、縣,大理地區分屬大理路、鶴慶路、威楚路和雲龍甸軍民府。明代,大理地區分屬大理府、鶴慶府、蒙化府、永昌府、楚雄府。清代,大理地區分屬大理府、麗江府、永昌府、蒙化直隸廳。1913年,大理地區屬滇西道。
    大理面臨洱海,背靠蒼山,至今仍保持著縱橫交錯、棋盤格局式的街道和雄偉壯觀的南北城樓。
    大理素稱“文獻名邦”;以“風、花、雪、月”著稱,擁有14個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境內的南诏崇聖寺三塔,劍川石寶山石窟,賓川佛教聖地雞足山,以及挺拔雄偉的蒼山,明媚清澈的洱海,蝴蝶泉的湖光山色,構成了一幅美麗而又神奇的畫卷。大理以其秀麗的自然風光,豐富的文物古跡,優美的民族風情為特色而聞名遐迩。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