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千年古鎮歸州的端午記憶:哼唱屈原詞賦是種習慣

千年古鎮歸州的端午記憶:哼唱屈原詞賦是種習慣

日期:2016/12/15 16:31:34      編輯:古代建築

  百裡西陵峽,三裡一灣,五裡一灘,峽套峽,灘連灘,像竹節一般稠密,歸州就深藏在這些峽灘之中。端午節來臨,游人紛紛造訪歸州,尋找這座千年古鎮的端午記憶。

  歸州原是一個依山而建的石頭城,雄踞在長江上游西陵峽香溪寬谷北岸,宛如一只立在峽江江岸的葫蘆,於是又有“葫蘆城”的稱呼。在1998年秭歸遷入新縣城茅坪之前,歸州一直是秭歸縣城治所。因為三峽大壩的建設,歸州永遠淹沒在滔滔長江中,如今,“涅磐”新生的歸州正以嶄新的姿態崛起在長江邊。

  6月的歸州處處彌漫著艾葉和粽子的香氣。歸州屈子街依山而建,白牆黑瓦,飛檐翹角。老人們或熟練地包粽子,或揉面蒸粑粑(一種大個的老面饅頭),姑娘們則戴著艾葉花環扎香包、繡鞋墊;孩子們在木盆中用艾葉水沐浴,他們一邊歡快地拍打著水花,一邊高唱《招魂曲》。

  歸州的粽子有別於其它地方的粽子,它們身形瘦長,稜角分明,裡面包著糯米、紅豆、紅棗和綠豆。“這叫有稜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清白,半世煎熬。”歸州居民杜雲珍這樣形容歸州的粽子。她說,糯米有粘性,音同“連”,象征家鄉人民與屈原心意相連;紅豆和紅棗代表屈原的一顆紅心,綠豆色青,音同“清”,寓意屈原一生清清白白。歸州人對屈原的思念,都寄托在這小小的粽子裡。

  一千多年來,歸州人就是用這種質樸的方式抒發對屈原的思念之情。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是屈原的忌日,和秭歸其它地方一樣,歸州人要過三個端陽。五月初五為頭端陽,頭端陽這天,民間要包粽子,煮雞蛋,喝雄黃酒,采菖蒲和白艾,並用紅色紙條包扎成束,懸掛在門前。五月十五是大端陽,五月二十五就是末端陽。每年的頭端陽或大端陽,江河鑼鼓齊鳴,百姓劃起龍舟,唱起招魂曲,聲聲呼喚屈原的魂魄回到故鄉。縱然經歷數次搬遷,延續千年的端午習俗仍在當地一代一代傳承下來。

  “秦王楚王一霸王,屈原投在汨羅江,年年五月過端陽,不枉人生在世上。”幾年前在端午節上唱過的歌,76歲的李國慶還記憶猶新。他告訴記者,鎮上能讀書識字的長者,都能隨口哼唱屈原詞賦,也能寫詩歌,這不是附庸風雅,只是一種習慣。

  當地人告訴記者,屈原是歸州的“神”,是歸州的“魂”,屈原雖已遠逝,但他高潔的人格和思想,卻澤被後世,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歸州人,融入了他們的血脈。(完)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