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名稱 >> 漳州的牌坊

漳州的牌坊

日期:2016/12/15 15:33:51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漳州,我對它並不陌生,此次陪同家鄉的著名作家陳世旭訪問漳州,卻還有新的感受。

  老城區的牌坊,可能是漳州的一大特色。位於香港路的兩座牌坊,我以前也探訪過,站在台灣路的二層樓上,便可見牌坊的尖頂。那時的牌坊沒有經過任何的修整,但依舊古趣盎然。香港路的牌坊,一座為“尚書探花坊”,一座為“三世宰貳坊”,兩者相距30米左右,建造的時間前後相隔10年,前者建於1605年即明朝萬歷33年,後者建於1595年即明朝萬歷23年。“尚書探花坊”是為了表彰明嘉靖年間殿試考中第三名(即探花)的林士章而立的,此公為漳州漳浦人,後官至禮部尚書。早建10年的“三世宰貳坊”,則表彰了三代人,蔣孟育和他的父親與祖父。為何表彰三代人,肯定有典,但我不明。兩座牌坊離現在都有了400年左右的歷史,400年前就這樣屹立在香港路?可能那時這兒還是空曠的野地,後來城區的發展,有了騎樓有了街道,才將牌坊包容到街市之中?以前牌坊之間的騎樓店面很多很熱鬧,這回卻清靜了許多,可能是經過整治的緣故,店面都用紫紅油漆粉刷一新,但都關閉,沒有開張。

  牌坊上的石刻藝術,無論是結構還是石刻,重心都在頂部,肅穆、莊嚴而不可及,站遠立近你都必須仰觀,不能平視,這大概是牌坊所要追求的效果。石刻的人、鳥、獸、花,包括柱子上的字等,都十分的精致、精美,不少是镂空之作,在藍天的背景下,清晰而生動。那時,我很想找個地方坐下,慢慢地欣賞,如果有個茶座當然更好,一邊品著閩南的功夫茶,一邊觀賞著400年前的牌坊,真是一種藝術享受,也可以留下更多的回味與聯想。

  香港路的牌坊,漳州人稱之為“文牌坊”,它為文官而立,不遠處的新華東路還有兩座牌坊,則被稱之為“武牌坊”,為武官而建,時間要晚上100年左右。“武牌坊”也是兩座,一座為“勇壯簡易坊”,建於1707年即清朝康熙46年,為勇士藍理而立;另一座為“閩越雄聲坊”,1712年建給漳州總兵許鳳。“勇壯簡易坊”有個很悲壯的故事:也為漳州漳浦人的藍理,曾隨靖海將軍施琅征戰台澎,在一次戰斗中腹部受傷,腸子都流了出來,但他英勇頑強,拖腸血戰,並且救施琅沖出重圍。康熙皇帝曾要他脫下征衣,親手撫摸傷口,並兩次題匾賜予,刻於牌坊上的“勇壯簡易”與“所向無敵”均為御筆。“武牌坊”與“文牌坊”一樣,只是做了一些加固之類的修整,其它皆保存完好,石雕藝術間隔了一百多年,卻同樣生動,妙不可言,可見石雕工藝在漳州源遠流長。需要指出的是,在人物的造像上,這裡出現了“洋人”形象,顯示了漳州早在300多年前的開放與繁榮,歷史學家、社會學家、民俗學家都可以從中研究出許多有價值的東西,而我只不過是將它作為藝術來欣賞。

  漳州城區的四座牌坊,都是民族的藝術瑰寶,它的意義早已超出了為某個人樹碑立傳的具象,成了某種精神的象征,它應該是漳州人寶貴的物質與精神財富。現在,每個城市都在提倡標志性的建築。中華民族有幾千年的文明,有現成的標志性的建築,有的城市整個就是座歷史與藝術的博物館。石牌坊,應該就是漳州標志性的建築,應該將它打理清爽,很文明很自信地出現在世人的面前。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