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中國古代建築的寶庫
日期:2016/12/15 0:36:07   編輯:古代建築史 中國古代建築有著悠久的歷史,有著與西方建築迥然不同的形制和風格。它的基本構造是以木結構為其骨骼(一些磚石建築亦多仿木結構建造),由三個部分組成,下面為磚砌或石砌的台基(早期建築亦有夯土築基者),中間是屋身,用磚、木等材料築成,上裝置門窗,上部是兩坡或四坡的瓦頂。由這樣幾座建築環列成一個或幾個庭院,形成建築群組。無論皇宮、衙署、民居、寺廟,多是如此。多座庭院連續布列,留以通道供人和車馬行駛,形成街道和村莊,四周加築高牆,形成村堡和城池。人們和建築朝夕相處,要求建築美是人的審美觀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建築的發展是人文與自然的結合,是建築科學與建築藝術的統一。台基凸起,以防潮和醒目;屋檐翼出,以遮避風雨和陽光直射;翼角翹起,打破平直僵硬的格局;屋頂裝飾琉璃脊獸,門窗加以雕飾,以增強建築之壯麗;內外塗以油飾彩繪,以防腐蝕並增色韻。多種因素組合在一起,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國建築藝術美。現存的古代建築,以山西最多,達九千余座,其中宋金的有106座,占全國的70%以上,彌足珍貴,故山西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築的寶庫”。
古代建築是保存在地面以上的龐大實物,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早期建築多已不存,研究我國早期建築業的成就,只能從遺址、古塔、墓葬和雕刻繪畫中探索。唐代木構建築保留至今者已是鳳毛麟角。就目前所知,全國較完整的唐建實物4座,都在山西,即五台山南禅寺大殿、佛光寺東大殿、芮城廣仁王廟正殿和平順天台庵佛殿。外觀式樣和開間各不相同。南禅寺大殿,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建,規模不大,單檐歇山,梁架結構簡練,屋頂舉折平緩,技法古老而純熟,是我國保留下來的唯一的“會昌滅法”前的佛寺殿堂。廣仁王廟正殿,唐太和五年(831)建,五開間歇山式,平面長方形,斗拱簡潔疏朗,梁架規整嚴謹。佛光寺東大殿,唐大中十一年(857)建,廣七間深八椽,單檐庑殿頂,規模雄偉,出檐深遠,斗拱肥碩樸實,梁架輪廓秀美,板門抱框亦皆原物,是我國唐代建築中的代表作。天台庵佛殿,小三間九脊頂,柱、額、斗拱、梁架全部還是唐構,手法蒼古,用材規格不一,反映了唐代我國偏僻山莊的建築科學和藝術成就。
五代建築3座,都是有建造紀年的實物。平順龍門寺西配殿,後唐同光三年(952)建,平順大雲院彌陀殿,後晉天福五年(940)建,平遙鎮國寺萬佛殿,北漢天會七年(962)建。五代十國為時暫短,又是戰亂時期,建築實物能夠保留到今天者為數甚少,山西恰好保存了這個時期的3座木構建築,而且分別是後唐、後晉、北漢三個朝代所建,因此彌足珍貴。
宋、遼、金時期,山西保存下來的木構建築有99座。這些建築的形式,有庑殿式、歇山式、懸山式、單檐、重檐、樓閣、橋梁、古塔等。有些建築的原有總體布局(大同善化寺、晉祠中軸線、晉城青蓮寺、平順龍門寺等)保存得還比較完整,這對於認識我國建築業在宋金時期的發展狀況和藝術成就,也都是極為寶貴的實物例證。高平崇明寺中殿,宋開寶四年(971)建,斗拱碩大,檐出頗長,殿頂舉折平緩,唐風猶存。高平游仙寺前殿,宋淳化元年(990)建,外形莊重穩健,結構簡練合理,斗拱五鋪作,耍頭如下昂,為後世下昂形耍頭之先軀。太原晉祠聖母殿,宋天聖年間(1023—1031)建,七間重檐歇山頂,四周圍廊,前廊深兩間,柱上木雕盤龍八條,為我國宋代建築中之代表作。晉祠魚沼飛梁,與聖母殿同時建造,平面為十字形板橋,東西平坦,南北下斜如翼,結架以梁枋斗拱連至四岸,既可供游人憑欄賞景,又可作為聖母殿前隙地和平台,造形之奇異,尚屬孤例。應縣木塔,遼清寧二年(1056)建,六檐五級,平面八角形,樓閣式,分層立柱,逐層疊架,明層布列塑像,暗層內加固支撐,塔總高67.31米,內外兩周柱子上皆用斗拱傳遞荷載,極頂塔剎完好無損,是我國最高的木結構古建築,也是世界上高層木構建築中的傑作。華嚴寺大雄寶殿,遼清寧八年(1062)建,金天眷三年(1140)照原樣重修,九開間四阿頂,台基高大,月台廣闊,殿宇雄偉壯麗,構架牢固有力,是我國遼金木構建築中最大的殿宇。佛光寺文殊殿,金天會十五年(1137)建,七間單檐懸山式,殿內僅用金柱四根,空間異常廣闊,屋頂荷載全部由前後槽大額枋承托,堪稱當時革新之作。
山西現存元代木構建築,已知者數百座,總體布局、單體形制、結構特點和裝飾藝術,都較早期有顯著變化。如芮城永樂宮,是我國元代著名的道教宮觀建築,四座殿堂垂直排列在中軸線上,不設廊庑和配殿,築宮牆兩道內外環峙,三清殿最大位居前端,純陽、重陽兩殿布列在後,三殿之間以高聳的甬道和月台相聯,不類寺廟規制,有若宮庭格局。龍虎殿(原宮門),五間庑殿式,形體莊重,用材經濟合理,六頁大板門裝置於中柱之上,呈現出宮宇中幽靜深邃的氣氛。三清殿乃宮中主體,七間四阿頂,台基高凸,月台分層疊置,殿宇龐大瑰麗,斗拱規整嚴謹,琉璃脊獸精致,天花藻開纖美,內外彩繪與泥塑間作使用,為它處所無。又如洪洞廣勝寺,是山西元代建築中極富民間手法的代表性作品,除飛虹塔和大雄寶殿外,七座殿堂都是元代遺構,外形有回廊、雨搭、單檐、重檐、歇山、懸山、庑殿等多種;結構上有減柱移柱造。有大爬梁傳遞荷載,有井架結構,也有前後額枋承重者,殿頂脊飾吻曾齊備,造形釉色皆佳;梁枋用材多是原始材料剝皮後即使用,雖是“明栿”殿宇,卻沿用唐宋時期“草栿”做法,呈現出不拘一格的自由美感。
山西保存下來的明清建築更多,計有八千多座,遍布城鎮山村,其中較有特色者,如代縣邊靖樓,城垣之上高樓聳峙,七間三層四滴水、雄壯之勢,“威震三關”。解州關帝廟,是我國關廟之首,武廟之冠,規模宏大,樓閣聳峙,牌坊七座,殿宇六重,廓庑環於四周,古桔花卉相映成趣,春秋樓上的挑梁懸柱,更為我國大型建築中所罕見。至於北岳恆山和佛教聖地五台山,更是寺廟林立,殿塔樓坊滿布,或規模完整,或氣勢壯觀,或挺拔峻秀,或結構奇特,或建造奇巧,或雕飾精細,或裝飾富麗,或彩畫濃郁,風格變化多樣,各俱特色,都是富有歷史藝術價值的作品。
五台山佛光寺東大殿,唐大中十一年(857)建,單檐庑殿頂,規模雄偉,出檐深遠,斗拱肥碩樸實,梁架輪廓秀美,是我國唐代建築中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