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浙江泰順縣庫村古村落

浙江泰順縣庫村古村落

日期:2016/12/14 18:34:03      編輯:古代建築史

庫村古村落

    庫村是浙江省泰順縣新山鄉政府所在地,是一個頗具特色的古村落,有記載的開村歷史已有1200多年。

    在庫村生活的家族可能很多,但包氏和吳氏無疑是最有影響的,這兩個大族在庫村創造了空前的耕讀風氣,為泰順地區宋代特別是南宋時期的教育文化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唐代以前,今泰順境內還是莽莽蒼蒼的深山老林,只有少數古越遺民及先期人山避隱者散居其中,過著雞犬相聞而不相往來的生活。

    唐元和七年(812)包全從會稽山遷居泰順今庫村。唐乾寧四年(896),谏議大夫吳畦也隱居於此。包全和吳畦相繼歸隱白雲山下後,開泰順耕讀文化之先河,一千多年來子孫昌盛,以白雲山下的庫村為中心,周圍十裡形成許多包姓或吳姓的血緣村落。在漫長的家族發展過程中,兩姓子孫發揚光大,先後創建三個書院,將耕讀當作傳家至寶,代代延傳。據縣志記載,唐五代兩宋時期本境考中文武進士共有82位,而單單庫村的吳氏後裔,在兩宋就占了19位。

    庫村的古村落布局沿襲唐宋時期的特色,其別具一格的鵝卵石地面和山牆會給您留下深刻的印象。世英門。庫村以世英門為界,分為兩個小村,東為吳宅,西為包宅。世英門又名石門樓,該門樓全部用石頭建造。門前有上馬石、下馬石、坐凳等石質附件,古代的行政區劃制度中,有二十五家為一闾的劃定,世英門其實相當於闾門。世英門前是貫穿吳宅和包宅的卵石大道,東側路邊立著一棵古柏,村人說是當年始祖吳畦親手種下,應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吧。前方拐彎後,就進入了鵝卵石的世界,整個村落仿佛就是一座鵝卵石堆砌成的城堡。

    村中縱橫交錯的道路一律是用鵝卵石鋪設的,鵝卵石路的兩側,也是一律的卵石牆。因為要承受很大的壓力,因此牆腳做得比牆頂要寬得多,卵石的個兒也是下大上小。有的卵石牆因為常年雨淋,表面呈色黑色,但大部分還能保持原色,不過歷經幾百年的風霜雪月,略有剝落,更顯些許滄桑。

 

    庫村的四合院很少有廂房,被高高的鵝卵石牆取代了,因此大院顯得十分的寬敞。有的主人嫌院子太大,就在高大的石牆根一帶辟出一小溜一小溜園地,其功能大致與上面所說的花台相同。這裡的民居用素木搭建,沒有講究的木雕,一切都顯得自然而實用。現在我們到了清陰井。清陰井的井口用四塊條石砌成一個正方形,井口很大,可同時供兩人個打水。擋土牆的下方陰刻三個字“清陰井”,字跡沉穩有利。村民說,這井是吳畦親手挖制的,這字也是吳畦親筆寫的。

    2014年1月13日,浙江省泰順縣新浦鄉庫村吳畦紀念館舉行竣工落成典禮。來自海內外僑賢、各地吳文化研究會以及浙閩邊界吳氏宗親代表共計1600多人參加了落成典禮。

    泰順吳畦紀念館始建於後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元代毀於寇,歷經數次重修建,後因年久失修而顯得破敗不堪。上世紀七十年代被當地政府借用,於八十年代崩塌,繼而處於荒蕪狀態,雜草叢生,各地吳氏宗親前來祭祖時倍感淒涼。2010年10月,泰順庫村吳氏宗親倡議在舊址上重建吳畦紀念館,歷經三年,籌資500多萬元,一座仿清江南建築風格的紀念館拔地而起,館內雕梁畫棟、裝修精美,氣勢宏偉,富麗堂皇,獨具人文魅力,與庫村古民居相映成趣,成為泰順縣人文旅游的靓麗風景線,也是庫村吳氏後裔尋根拜祖的理想場所。

    吳畦紀念館落成典禮由原泰順縣政協主席吳久籁主持,泰順縣吳氏宗親會會長吳學程致辭,泰順縣人民政府副縣長林海在落成典禮上作重要講話,台灣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發來賀信並派代表送來“祖德留芳”的匾額。

    交通上,可從泰順縣先坐巴士到新浦鄉。從新浦鄉沿包洋公路2公裡後可抵北段古道入口。南段古道的入口位於新山大橋南橋頭附近。可從羅陽——筱村——新浦線路行進。周邊風景:庫村、南浦溪省級風景名勝區。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