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遺】無錫惠山古鎮
日期:2016/12/16 18:17:43   編輯:古代建築■■惠山古鎮是江蘇省歷史文化保護區古運河風貌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內重要的園林文化旅游區。這裡有國家級的文保單位寄暢園;著名的天下第二泉;古老的惠山寺;還有特有的祠堂建築群等景觀。
■■惠山文物古跡區:其主體在現錫惠風景區內,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寄暢園、二泉書院、華孝子祠、不二法門以及惠山寺中軸線建築群等。
■■惠山古鎮風貌區:其主體在惠山橫街、直街至寶善橋以東惠山浜一帶,面積約20萬平方米。這裡聚集了100多處以明清祠堂花園、會館會所為主體的古建築群落。該區域內有各類祠堂、庭院、會館、書院、廟宇等古建築,即將恢復惠山古鎮的傳統建築風貌,惠山浜沿岸的兩條傳統仿古街市,兩條夾巷內街和惠山浜水上旅游通道。建成從黃埠墩到寄暢園東側“千人報德功”的惠山古鎮風貌區。
■■由古運河惠山浜水街、五裡香塍街(直街)兩條水、陸風景軸線,通向千年古剎惠山寺與天下第二泉的景觀核心。
■■惠山寺至寶善橋之間為核心保護地塊(約35公頃);其東到大運河為古鎮發展與風貌協調區(約70公頃)。
■■核心保護區內分為8片:二泉裡、聽松坊、橫街、直街、中心祠堂群、上下河塘、惠山浜、寶善街。
●二泉裡片區包括:二泉、祠群、寺廟、道觀、園林。這裡主要有泰伯祠、尊賢祠、文昭公祠、華孝子祠、鄒公祠、李公祠為主的祠堂群。
●聽松坊北片區:位於惠山寺軸和聽松坊一帶。這裡將拆除現在的山門,突出一對唐、宋經幢。這裡有昭忠祠、貞節祠等祠堂。無錫最古老的一座橋——金蓮橋封閉保護,另辟繞行步道。
●橫街片區:含惠山寺門、龍頭下、寄暢園門三個重要歷史點均在短短的180米橫街上,原址恢復孝友傳家坊。
●直街片區,這裡分布著東岳廟、春申君祠、陶公祠、陳文范祠、浦孝祠、袁龍圖祠等祠堂,著名的五裡香塍坊也將得到恢復。
●中心祠群片,位於古鎮祠群中心,燒香浜和橫街之間,有大量重點保護祠堂,如王武愍公祠、倪雲林祠、范仲淹祠、陸宣公祠、顧可久祠、虞徽山祠、楊藕芳祠、周子祠、高忠憲公祠等。
●上下河塘片區,本片區從龍頭上至寶善橋,是清初皇家南巡要道,一度是繁華之地。規劃中重點恢復古鎮中最大的龍頭下千人報德坊。留耕草堂、紫陽書院、李鶴章祠、溪山第一樓。燒香浜上恢復流動戲台--畫舫、燈船。人們到這裡游覽時,又能參觀祠堂,又能領略古鎮風情,別有情趣。
●惠山浜片區,位於寶善橋與錫惠橋之間,惠山浜兩側有唐祠、祝祠等祠堂群。寶善橋將按原樣恢復,成為古鎮的標志景點之一。現通惠路向東移200米,以保證其風貌的完整性。
●寶善街片區,這裡將建設一個中國泥人博物館,把泥人廠、泥人研究所整合成中國泥人博物館,集研究、加工、銷售、展示、觀賞、交流、接待於一體的泥人博覽中心。
祠堂由來
■■中國的姓氏祠堂,是祭祀祖宗或先賢的廟堂,主要分為先賢祠、宗祠、神祠。先賢祠和神祠是為了祭奠古代先賢和傳說中的神仙而設立的。宗廟是中國皇帝專有的祭祀場所,而宗祠建築最普遍,習慣上稱祠堂,是中國人供奉祖先神主,進行祭祀的場所,被視為宗族的象征,是族權與神權交織的中心。特別是自明清以來,祠堂成了宗族祭祀先祖、舉辦宗族事務、議決重大事務的重要場所。
隨著生命的傳遞、繁衍,家族就會不斷擴大。擴大的結果是一些家族從祖居地遷居他處,另開基業,形成新的分支和新的宗族。這些新形成的宗族和分支,往往又會建立新的祠堂,來供奉最親近的祖先。於是,由一個祠堂又會派生出許多新的祠堂來。因此,象族譜有總譜、支譜一樣,祠堂也就有總祠、支祠、分祠之分,也就是民間所說的所謂大堂祠和小祠堂。
祠堂主要功能
■■祠堂主要有以下功能:
·祭祀先祖
·珍藏宗譜,纂修宗譜
·助學,育才
·學教禮法
·討論族中重大事務的場所
·家族法庭,執行家法
·其他功能
■■惠山古鎮所存的祠堂建築以1949年為下限,並以1949年6月蘇南軍區參謀處測繪資料為依據,其核心部分的范圍從玉皇殿(即昭忠祠)、惠山寺向南,沿黃公澗、錫山腳(錫山北麓)到直街口,再順小桃園、通惠路一線以南為界,東西長842米,南北寬428米,占地面積為22萬平方米。其中祠堂總用地約12.5萬平方米,占古鎮總面積的56.8%。今存比較完整和可以修整的祠堂及其重要的建築遺址118處,年代自唐至民國。祠堂的建築總面積共47000余平方米,大小房屋1500余間。這一密度極高的祠堂建築群,為國內外所罕見。
■■惠山祠堂中的姓氏占到百家姓中的70余家,據相關記載,惠山祠堂涉及的歷史名人達8 0多人,其中宰相、尚書、御史25人,儒家學者17人,忠 節之士30多人。
惠山祠堂形成
■■5000多年前就有無錫先民生活在惠山古鎮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戰國時封侯江南的春申君祠,唐代以前建於春申澗中,後遷到錫山西北麓,俗稱大王廟,成為惠山祠堂建築有見於史的最早者。
□漢代,公卿貴族多在墓葬建祠,“祠堂”之名,便從真正的意義上確定。“無錫”正式定名和設立建制,也正是自漢代起。惠山自古至今都被視為人傑地靈的地方,從吳地葬制習俗上來講,惠山古鎮一帶地勢負陰抱陽依山傍水,結合陰陽五行、四獸方位、四時各色,為絕好的風水寶地。
■■較早的惠山祠堂建築群中,史料上就有南齊高帝蕭道成,於建元三年(481年)賜予無錫邑人華寶“孝子”額的記載。至唐時,在陸羽的《惠山寺記》中,即有祭祀東晉孝子華寶的“華孝子祠”的可靠記述。
■■明代嘉靖年間允許民間可以立廟建祠。於是除了吳、顧、錢、朱、李、陸、秦、強、高、華、胡、趙、薛等高官達貴在惠山最佳地帶建祠堂外,無錫的王、張、陳、周、楊、劉、榮、唐、徐等大姓望族也紛紛在惠山擇地建祠,他們沿著惠山浜端的寺塘泾兩岸、觀泉街、聽松坊古道和橫、直兩條街巷及二泉東、北二向水系兩側,建造了密集連片的祠堂建築群,奠定了惠山祠堂建築群的基本構架。
■■清代是惠山祠堂建築的鼎盛時期。在這塊不大的地塊上,大量的普通百姓,包括外籍客商、流寓,也步著高官達貴、太湖望族之後塵,希望在惠山古鎮這一彈丸之處,爭得一席之地,營建各個家族的宗祠家廟,不管地塊大小,只要能擠進惠山古鎮附近建起祠堂,這本身就是家族的榮耀。此時,整個惠山古鎮,以千人報德坊領銜,牌樓高聳,各式祠宇林立,磬、鐘之聲不斷,香火煙霧缭繞,形成了古鎮祠堂建築群最精彩的一幕。
■■民國是中國社會從古代形態發展為近代形態的重要轉變期。興建祠堂之風已從意識形態上開始衰落,但這種衰落,並不意味著祠堂數量發展上的停止,直街之榮祠、寶善橋堍的徐祠、下河塘之楊藕芳祠等20余所祠堂,都是民國期間所興建起來的。但有一些較大的祠堂功能上有所改變,變成了惠山公園、民國學校、鹽業公所、義莊、山莊、大量的惠山泥人店和住宅等。
■■解放後,祠產收歸公有,惠山橫、直街的拓寬改造,又使得臨街祠堂的門頭、入口建築受到損壞。解放初期,錫惠公園范圍內的30余處祠堂,均歸公園管理,其中惠山寺南的祠堂建築群在愚公谷改造中被拆毀,但邵寶祠、華孝子祠、張中丞廟、泰伯殿等重要祠堂仍保存完好。
惠山祠堂分類
■■惠山祠堂群分類 括號內為例舉
□神祠類
行祠-東岳廟(黃飛虎 惠山行宮)
廟祠-泰伯殿(泰伯)
神祠
茶神(陸羽)
夢神(於謙)
土神(王越祖)
水神(王其勤)
戰神(張巡)
蟲神(劉锜)
□先賢祠類
尊賢祠(邵寶、秦觀、倪瓒、王祓等)
鄉賢祠(顧可久)
□墓祠類(單貞女祠)
□寺院祠類
寺院祠(惠山寺 昭忠寺)
□忠孝節義祠類
忠烈祠(昭忠祠)
孝子祠(華孝子祠)
節婦祠(節孝祠)
義士祠(張義士祠)
□宗祠類
總祠(錢武肅王祠)
宗祠(過郡馬祠)
支祠
家祠
□專祠類(王文正公祠)
□書院祠類(二泉書院)
□園林祠類(寄暢園秦氏雙孝祠)
□行會祠類
會館祠(徽國文公祠)
行業祠(魯班殿 張中丞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