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沙灣古鎮探千年史品嶺南文化

沙灣古鎮探千年史品嶺南文化

日期:2016/12/14 18:40:34      編輯:古代建築史

沙灣古鎮

沙灣古鎮

    3月,天空飄飄灑灑的是春天的滋潤,撐著一把小花傘,穿梭在幽長的古巷中,沉浸於古鎮綿遠悠長的往事,糅合著三稔酒的香醇於姜埋奶的甜美……此情此景,你是否會以為置身江南,但其實,只需在廣州番禺,便有這樣一處耐人尋味的地方—沙灣古鎮,可以讓你補補嶺南文化的課,解解廣式小吃的饞,同樣重要的是,沒有游人的擁擠,可以慢走,細品。

    毗鄰番禺中心城區的沙灣古鎮,始建於南宋,自古以來人傑地靈,文風鼎盛,名家輩出,是珠三角中心廣府文化的傑出代表,這裡的飄色聞名遐迩且被譽為“南國藝術奇葩”。

    走進沙灣古鎮,可以清晰地辨析古鎮發展的歷史脈絡,現存的街巷錯落縱橫,宗祠古屋點綴其間,檐緣梁枋巧飾雕琢,磚雕、石雕、木雕、灰雕……而且壁畫異彩紛呈,深深地體現這“文化之鄉”的深厚藝術魅力。現在的古鎮區主要包括車陂街區和安寧西街區,從東入口,探尋著文林坊大街,向著留耕堂移步,一長方形被玻璃罩保護起來的斷壁殘牆出現在眼前。這殘牆有蚝殼與泥構成牆面的,也有黃泥磚構成牆面的,還有青磚構成牆面的……見證著古鎮建築的歷史變遷,而隨著近來廣州天氣回暖,又到木棉花盛放的時候了,位於沙灣古鎮清水井旁的木棉花樹,花朵盛開異常美麗。

    2012年底沙灣古鎮被裝修美化,2013年初沙灣古鎮實行圍蔽收費,成為一旅游景點。盡管大巷湧路兩旁的現代居民房都被裝修成老房子的樣子,但是景點內其他老建築都是原原本本歷史遺留下來的老房子,裡面還住著老一輩,很值得一探究竟。從廣州出發去沙灣,上廣州南環高速,後接東新高速,從沙灣出口下來,進入市良路,再走四五公裡就到了,不超過40分鐘,而且單程過路費10元,停車一整個下午5元,網上團購門票39元,便可以邊走邊玩邊吃,雲吞面、牛雜和甜品都是幾塊錢就可以買到的美味,即便算上油費,周末和家人開車去沙灣古鎮玩一趟,每人100多元就可以搞掂,真是開心又劃算。

    暢游沙灣古鎮必吃的美食。

    沙灣古鎮是番禺的美食中心,俗話說:食在廣東,味在番禺。其美食鼎盛時期可追溯到清朝,這裡的傳統小吃味美色香,私房菜遠近聞名,廣式當當雲吞、嶺南第一鍋、沙灣姜埋奶、鐘記米香腸粉、美朝燒雞。

    走進沙灣古鎮,首先是一條食街,中午找美食就在這條街上了,沙灣出名的美食是姜埋奶,很有姜味,嫩滑嫩滑的,如果帶小朋友的,建議小朋友吃雙皮奶或其它甜品,因為姜埋奶有點辣。

    當當雲吞面,師從百年老店—師傅雲吞,面皮薄滑,一“啖”一個,將滋味盡收舌底。而獨具特色的“爬金山”,則是將小鲮魚切成片狀,加進調料,堆在鐵盤中央,周圍是一汪清水煮著,現煮現吃,鮮味留香。

    此外,還有傳統菜色如雞絲釀芽菜、何柳堂炒直蝦、鐘記米香腸粉、滴泉水豆腐、網油春卷、狗仔粥等都藏在小街小巷內。

    怎麼去?

    自駕:廣州南環高速—東新高速(沙灣出口)—市良路(往市橋方向6公裡)—西環路(第三個紅路燈左轉)—沿沙灣西方向—沙灣古鎮西入口。

    公交:地鐵市橋站B出口右轉坐67路公交車,沙灣文化中心站下車

    暢游沙灣古鎮必做的3件事

    1留耕堂裡沾染文化氣息

    留耕堂是何氏大宗祠,也是沙灣古鎮的標志性建築。何氏一族,在番禺家大業大,世世代代崇尚詩書。為鼓勵族內子弟讀書,何族建立了一整套獎學制度,凡在科舉考試中中第者,都可獲得祖蔭。對何族子弟而言,讀書不僅是脫離貧困的一種方式,更是獲取功名、光宗耀祖的最好途徑。

    留耕堂前的水風塘邊,豎著許多條形石塊,被稱為“旗桿夾”。清朝曾有規定,凡是考中舉人,給牌坊銀20兩,用來制作旗桿匾額。在小小的沙灣,通過省級考試的舉人不計其數,其中何氏子弟就占據了一大部分。推開留耕堂大門,迎面而來的是“詩書世澤”牌坊。從一世到五世,何氏登科為官的歷史幾乎沒有中斷過。明代著名理學家、書法家陳白沙有感於何氏深厚的文化積澱,便題寫了“詩書世澤”四個大字,成為何族文化與輝煌的最好诠釋。

    2文峰塔拜文魁星

    剛考完一模的高三學子們,也即將百日誓師,邁入高考緊張的復習階段了。在留耕堂的不遠處,有座文峰塔,高三學子不妨抽空到這裡的文峰塔拜拜文魁星。該塔六角三層,不但是何族留耕堂的風水建築,而且塔內供奉了“文魁星”神像,原為鄉中讀書人和兒童“開冬學”必來叩拜之神,其建塔也意在昌盛沙灣文風,勉勵讀書人努力學習,奮發進取。

    此外,還可以到文峰塔旁邊的古鎮書齋參觀,這是明初進士何子海的原居地,還原古時“卜卜齋”,重現了清末民初的私塾場景與先生的居所,從一個側面展現了沙灣重視教育的傳統。

    3三稔廳裡品茶賞粵曲

    三稔廳是廣東音樂發源地紀念館,於清嘉慶修建,現今成為廣東音樂界、曲藝界精英荟萃之地。沙灣的廣東音樂名人何博眾、何柳堂、何與年、何少霞等,藉三稔廳常邀集邑人和省內外音樂愛好者演奏、研討、創作廣東音樂。

    脍炙人口的廣東音樂《雨打芭蕉》、《賽龍奪錦》、《餓馬搖鈴》均出自於此,時至今日,這裡依舊是沙灣粵曲愛好者的陣地,業余時間裡他們常常聚在一起吹、拉、彈、唱,自娛自樂。而通過該館的展示與演示,則可讓你品味原汁原味的廣東音樂。可以想見,當你坐在三稔廳裡一邊品著茉莉花茶,一邊聽著《雨打芭蕉》、《步步高》,是不是別有一番風味呢?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