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集老街:觸摸歷史記憶
日期:2016/12/14 18:38:56   編輯:古代建築史 漫步在洪河北岸的方集老街上,不經意間就能觸摸到不同時代的歷史印記,蜿蜒曲折的小街巷、年久失修的陳家祠堂、漢白玉砌成的老浴池、供銷社的蘇聯式建築……處處彰顯著兩個多世紀以來的繁榮和變遷。這裡曾是洪河窪地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是阜陽西南的政治中心。兩百多年的風雨帶走了洪河上鱗次栉比的商船和勾心斗角的商賈,只留下那些尚未剝蝕風化的模糊記憶,供後人猜度揣摩。
曾經是阜陽西南次中心
方集鎮,位於阜南縣城西南約22公裡,舊稱方家埠口、方家集,又名濱洪鎮。該鎮興起於宋朝,設置於清朝,地處兩省三縣交界,雄踞於洪河北岸,水陸交通方便。鎮內店鋪林立,商業興隆,是颍州西南一帶的商業重鎮。清乾隆年間,阜陽縣丞移駐該鎮,並更名為濱洪鎮,在鎮上設立了兩座文武衙門,並設有鹽、鐵等稅卡,使方家集一躍成為阜陽縣的政治次中心。
當時,方家集是臨泉、太和、界首、亳州一帶通往大別山區的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地。各地所產的棉花、土布、藥材等,在此地轉口,銷往河南的光山、羅山、商城、麻城、信陽等地以及大別山區,大別山區的竹、木、茶、桐油及卷煙、大米、土紙等通過方家集運至皖北地區。當時的方家集商賈雲集,客棧林立,集市貿易盛極一時。街上居民十有八九從事商業活動。當地曾流傳民謠:“不學八股學算盤,寧做商人不做官”。該鎮建有順河街、東頭三裡街、西頭跑馬街、福興街、石條街、長壽街等,修造有迎水寺、三宦廟、土地廟、關帝廟、火神廟、山陝會館、大戲樓等。可以說,方集鎮是清代和民國時期阜陽縣西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