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宣城謝朓樓懷古

宣城謝朓樓懷古

日期:2016/12/15 0:20:58      編輯:古代建築史

 

皖南宣城是出產宣紙的地方,宣紙為文房四寶之一,歷來為文人雅士所喜愛和重視,由此宣城成為讀書人的向往之地。當然宣城的聞名天下,也與南朝大詩人謝脁密切相關。唐賢李太白曾六下宣州憑吊之,寫下 “一生低首謝宣城”詩句,謝脁樓更為後人景仰。

謝朓樓與岳陽樓、黃鶴樓、滕王閣並稱江南四大名樓。1937年日寇炸毀了謝朓樓,致使名樓不傳。我悉知謝脁和謝朓樓,是少年時讀了李白的《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詩後,對李白“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的詩句,特別喜歡。雖說“少年不識愁滋味”,但讀到這樣的詩句還是蠻觸動心靈的,於是,謝脁和名樓留在了我的記憶裡,憑吊斯樓,也成了我的一大心願。

謝朓樓始建於南齊,初名高齋,相傳為謝脁太守所建。唐初,在高齋舊址建北樓作為官府宴會的場所。爾後,謝朓樓屢廢屢建,歷經滄桑,今逢盛世,文運再興。去歲春天,宣城市政府重修名樓,展示謝朓事跡,邀請我題寫匾額並創作一副楹聯。我高興地接受任務,又怕題寫不好,贻笑大方。懷著矛盾的心情,我特地造訪了重新修建的謝朓樓。斯樓於1997年在高坡原址上重建,為二層樓閣,四檐高飛,曲徑回廊,典雅莊重。宣城市文物局劉政局長與我一起拾級而上,在謝朓樓放眼望去,古城新貌,一派欣欣向榮。“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李白的詩句不由脫口而出,懷古之幽情頓生,為謝朓樓題好字、寫好聯的信心倍增。

在中國文學史上,謝朓是一個繞不開的人物,他因與南朝宋大詩人謝靈運同宗,詩風深受謝靈運的影響,人稱“小謝”。謝朓詩風,以清新、清麗、清俊見稱,用字細膩而妍麗工巧。 謝朓留下的許多脍炙人口的詩篇,至今為世人所傳誦,在我國詩壇上具有特殊的貢獻與地位,有“繼漢開唐之功”,連狂傲不羁的詩仙李白都向謝朓 “低首”,這絕非偶然。杜甫稱“詩接謝宣城”, 謝脁同時代的文學家沈約稱 “調與金石諧,思逐風雲上”,“二百年無此作也”。梁武帝則說:“三日不讀謝朓詩,便覺口臭。”謝脁融情入景的山水詩風,直接影響了王維、孟浩然等唐代山水詩人。我讀謝朓的詩賦,完全是受李白點贊的影響,感受其大氣和深幽。如“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徒念關山近,終知返路長。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蒼蒼。引領見京室,宮雉正相望。”這正表現了詩人彷徨的心情,連景物都籠罩了淒涼的氣氛,遠超同時代文人表現的力度和高度。

謝朓,官至尚書吏部郎,官場惡斗,讓他心力憔悴。明帝建武二年(495年),他出任宣城太守兩年多時間,從政寬簡,親民恤民,社會安定,頗有政績。公務之余,謝朓徜徉於宣城的大好山水,閒情逸致,吟哦不絕,抒發內心的暢快。詩人灑脫不羁的個性和才情,得到空前的釋放。在宣城謝朓度過了一生中最美好、最快樂的時光。宣城秀麗的山川,成就了一代詩傑謝朓;謝朓的才情,更增添了宣城的文化底蘊。後謝脁卷入王室內部斗爭,秉性耿介的他驚愕於同室相殘,堅持正義,反遭誣陷下獄,含冤而死,年僅36歲,讓後人扼腕歎惜。

日前,我應邀再次考察宣城,看到自己書寫的“謝朓樓”、“江南名樓”匾額已經高高懸掛在名樓的南北兩側,黑色的底子孔雀綠的字,在喜氣洋洋的仿古大紅燈籠的映襯下,特別顯眼。樓四邊雕欄玉砌,青石鋪路;原本斑駁的窗牖雖已修繕,但修舊如舊,古樸依然,雅致猶存,讓人看了特別舒心。夜幕降臨,華燈初放,謝朓樓流光溢彩,輝煌璀璨,如同人間仙境一般。走進樓門,一眼就見到我撰聯題書的楹聯被雕刻在抱柱上。撰寫楹聯時,我想李白的夢想“欲上青天覽明月”,現在已成為現實,飛船上天,南水北調,不必再言愁矣。於是我撰寫道:“余登謝公樓大興古今之慨,特用詩仙詩意轉進一解,為聯並題詞曰:‘水道按需而通,抽刀何起江湖恨;青天憑智可上,舉酒真當慷慨歌。’” 站在楹聯前,思緒萬千,盡管我很用心,但不知讀者大家是否贊同我的想法,我有點惶恐。

我國諸多名樓,往往因為擁有一篇傳世的詞賦而譽滿天下,如岳陽樓因范仲淹之文而揚名,黃鶴樓因崔颢之詩而傳頌,滕王閣因王勃之賦而風彌。謝脁樓亦始建於名人,得名於名人,文脈傳承了1500多年,歷代文人墨客慕名而來,賦詩無數,在歷史上的聲譽以及在文化史上的影響,少有比肩者。
 

(來源:中國文物信息網)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