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中華玉器八千年

中華玉器八千年

日期:2016/12/14 18:51:11      編輯:古代建築史

    朱勝軍,石家莊市收藏協會常務理事、雅昌藝術品收藏論壇玉器版版主,我省玉器收藏家。

    2009年10月3日,按照慣例(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六下午),石家莊市收藏協會在古韻文化廣場五樓會議室,舉辦藏友古玩鑒賞會,本期活動內容:邀請石家莊市收藏協會常務理事、雅昌藝術品收藏論壇玉器版版主朱勝軍先生主講高古玉收藏知識。現場,朱勝軍由淺入深介紹了有關玉石的基本知識、中華民族玉文化的源遠歷史,從紅山玉、商周春秋、戰漢、唐宋、遼金、明清直至乾隆呈現的中國玉文化的發展脈絡。結合目前古玉收藏的現狀和本人收藏高古玉的實戰經驗重點介紹了戰漢時期高古玉的鑒賞以及高古玉赝品的鑒別常識。其間與會的藏友攜帶各種玉件藏品相互觀摩鑒賞,朱勝軍現場答疑解惑。當天恰逢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使鑒賞活動平添了一份雅趣。

    真正了解"玉"

    朱勝軍講解說,什麼是玉?從廣義的玉的概念:"石之美者,有五德,謂之玉"。凡是具有堅韌的質地、晶瑩的光澤、絢麗的色彩、致密的組織、舒揚致遠的聲音的美麗的石頭,都是玉。"千種瑪瑙萬種玉",玉的家族非常龐大,從歷史上傳承下來的玉材的使用來看:透閃石、蛇紋石、天河石、綠松石、孔雀石、瑪瑙、水晶、琥珀、紅綠寶石、包括煤精都是廣義的玉。

    狹義的玉,僅指礦物學范疇的玉石,1863年,法國地質學家徳摩爾,根據傳到歐洲的中國玉器,進行物理和化學實驗,結果表明,玉材有兩種,即透閃石(如和田玉和羊脂玉等)和輝石類(翡翠)兩種。中國對玉器的傳統定義,一般冠以產地(和田玉、岫巖玉、南陽玉、藍田玉),如根據徳摩爾礦物學的理論,只有和田玉為玉,其他為"非真玉"。其實,早在3000年前的春秋時期,那時的上流社會流行著"重玉而輕珉"的風氣。為此偉大的聖賢孔子和其弟子子貢有一段精彩的論述。這個玉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和田玉,珉指的是似玉的彩石。

    和田玉,它只是透閃石家族的一員。和田玉器只是透閃石的含量比較集中而已。不僅新疆的和田產優質的玉材,史前時期的遼河流域紅山玉,長江中下游的石家河文化、良渚文化,西北的齊家文化,都有非常優質的玉材,尤其是透閃石黃玉種,比和田黃玉還要精美。史前時期,最高等級的玉器一般采用透閃石材質制作,這個可以從多方面證實。

    透閃石主要成分是硅酸鈣的纖維礦物,它是非均質的集合體。同一件玉器的不同部位透閃石的含量都不同。目前采用的鑒定方法,它的密度、折射率、吸收光譜、莫氏硬度、紫外熒光、均無特征。所以,很多鑒定證書把和田的山與子、青海料、俄料都統一成了和田玉。其實和田玉最重要的特征是潤,不是靠儀器,而是靠眼學,經驗。朱勝軍舉例說明:新疆的西瓜、青海的西瓜和俄羅斯的西瓜一檢測,都是蔗糖、水和礦物質的集合體,有一個外衣,那是皮。檢測結果:西瓜。到底哪個最好吃呢?得用舌頭嘗一嘗的道理是一樣的。

    朱勝軍講了玉、透閃石和和田玉這三者的關系,接下來開始講玉器。玉器是什麼?玉不琢不成器,那麼玉器就是經過琢磨的美麗的石頭。玉的地質年代是一樣的,無新老之分,加工的年代不同,有老工和新工的區別。有高古、中古、和明清玉器的劃分,對此,玩玉的圈子劃分的很清。大量的考古發掘資料表明:玉始終伴隨著中華文明的發展進程,繼承又發揚,高潮不斷。從新石器到清晚,玉器文化發展的脈絡是清晰的,不曾因朝代的更迭和歷史的事件而間斷過。

    古玉的時代特征

    中國目前考古發現最早的玉器是遼河流域的興隆窪文化的玉玦,這就是中華8000年玉器文化的起點。目前這個觀點被普遍認同,其實呢,這件玉器被打磨的非常光潔了。技法已經很成熟了。其實玉器首先是石頭,他是被古人用來制作工具的石頭。

    距今7000-8000年的原始社會後期,出現了磨制精美的玉器。大多以兵器和生產工具為主,無使用痕跡。更多的是權利的象征。也出土了大量的用於裝飾的項飾。玉器這時已從石器中脫胎出來。紅山文化出現了動物造型的豬龍,作為一種神器,它擁有奇妙的魔法力量。

    商代的和田玉是等級的符號,財富和地位的象征。玉,就是佩戴於王者腰間的那一個點狀飾物。它是如此細小,猶如天地間的一粒粟米,卻散發出巨大的權力氣味。

    從萬裡外的新疆和田"征玉"到殷墟,殷王室成員真正認識到了和田玉的本質美,那時只有像纣王級的人物才能擁有。商代不是最早使用和田玉的時代,最早的和田玉出土於距今6000年的西安半坡遺址的一件玉斧,被證實是最早的新疆的和田玉。同時,商代是中國琢玉史的又一個高峰,采用雙陰線剔地勾勒陽線的方法,大量采用饕餮紋裝飾,線條硬朗,神秘。是國家的財富的象征。

    歷史發展到了周朝,周朝的東周是中國琢玉史的第三次高峰。周朝的最大貢獻是制定玉器的禮制。六瑞有嚴密的分工。組配的組成有嚴密的禮制。西周時期的帝王陵沒有被發現,或許有更加精彩的發現(台灣震旦博物館有一件玉人,絲絲入扣,無一凌亂)。周朝的琢玉工藝是淋漓盡致、鬼斧神工的。

    漢代是中國琢玉史的第四次高峰,體現在塑造玉質的動物形象上。

    葬玉制度興起成熟,玉還會被縫制成玉衣,包裹皇帝的亡靈,防止靈魂出竅,堅信會復生。《太平廣記》有一段記載:漢武帝生前最愛一件瑤石手杖,死後成為隨葬品,被深深埋入地下。但多年之後,這件寶物突然出現於扶風的古玩市場。宮廷裡的侍臣們根據出售者的長相判斷,他就是死去的漢武帝本人。

    事實上,我們通過看考古發掘報告,皇帝早在歲月的打磨中化成了塵土,包括鐵器、青銅器都生銹和腐化掉了,玉器變得寶光四射,溫潤可喜。玉是惟一能夠被時間擦亮的器物。

    東漢末年到魏晉南北朝是中國玉器發展史上的一個低谷,究其深層次原因,是佛教的興起。一流的雕刻大師被用來雕琢石窟和造像上了,但聰明的中國工匠同樣創造了世界一流的藝術。東漢的三寶是剛卯、司南和翁仲。

    唐代玉器出土的不多,但質量很精美。這個時期玉器開始向實用化過渡。帶板、玉梳背、玉钗興起,但也絕不是老百姓能用得起的(帶板多采用胡人紋飾,一方面是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另一方面國力強盛,有帝國的味道)。帝國的味道還能從另外的藝術品得到印證。唐石獅肌肉爆起,張深不可測的大嘴,非常凶,有獰厲之美。

    宋代玉器已經款款走下神壇,開始世俗化。玉雕同樣體現了宋元的生活氣息。春水、秋山、童子、天上飛的,水中游的,山林裡跑的,很像宋元的繪畫。令人向往的氣息。

    乾隆帝運用至高無上的皇權把玉再次推向高峰,最後一抹絢麗晚霞。精湛細膩是他的特點。把很多器物都镂空掏膛了,違背了古人良玉不工的理念。乾隆本人是非常喜歡高古玉的,也是最大的收藏家。看到喜歡的,命人仿制,不惜工本。仿制的最好的,他會誇兩句"有古人的一點點遺風",這是對乾隆工的最高評價。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