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藏式牆體建築技術上的一大發明——邊瑪牆

藏式牆體建築技術上的一大發明——邊瑪牆

日期:2016/12/14 22:02:12      編輯:古代建築史
在藏區,寺院建築中的重要殿堂,如大的“扎倉”(寺院團體單位名稱,最大的單位為“措欽”,其下是“扎倉”,再下為“康村”,最小的單位是“米村”)以及頌經大堂女兒牆都是與白牆成鮮明對比的赭紅色牆體。由於它的材料是由藏語稱之為“邊瑪”的灌木樹枝捆扎、染色制成,所以叫邊瑪牆。

  邊瑪牆從建築角度來講,是藏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是藏族建築師利用當地材料,因地制宜,大膽創新,從而在建築質量、美觀雙方面均獲得了最佳效果。邊瑪牆是邊瑪枝干去皮、曬干,切成30公分長短,捆扎成手臂粗細壘砌而成的。砌築邊瑪牆的時候,先把捆扎好的邊瑪樹枝鋪一層,再上加一層黏土夯實,這樣重復砌築,到了頂部還要進行防水技術處理,牆體基本築成後,在牆面上塗一層赭紅色的顏料,邊瑪牆就這樣形成了。這種牆體從建築技術角度講,它可以減輕牆體頂部的重量,對高層藏式建築的無疑有著很好的減重作用。
 

 

  從建築外觀裝飾來講,邊瑪牆對建築起到色彩對應反差的裝飾作用,從而獲得視覺美感的效果。藏式建築牆體色彩上白色是主流色,白色牆體上有了赭紅色的女兒牆和窗戶邊沿的黑色條,牆體顏色從單調變成了多彩,從輕淡變成了凝重,增加了整個建築的莊重感。布達拉宮、大昭寺、以及三大寺給我們的感覺正是這樣。

  邊瑪牆是藏式牆體建築技術領域中的一大發明,那麼這種創意的靈感是從何而來的呢?筆者認為還是源於平民百姓的建築形制。如果我們留心觀察,西藏農區建築中可以發現農民宅院建築中院牆的牆頭上整齊地壘一圈木柴或者牛糞餅,看上去與白牆從顏色上形成了反差,本來這是農家人充分利用牆頭空間堆放柴禾,這樣一來節省地盤,二來防盜賊躍牆偷盜。聰明的藏族建築師從這個現象中產生了靈感,將之用於建築牆體的砌築技術上。


 

  邊瑪牆在藏式建築領域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由於它的材料稀缺,制作過程繁雜,成本昂貴等原因,不可能在現代藏式建築中大量使用,作為傳統藏式建築領域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我們對邊瑪牆材料的分布、邊瑪枝干的加工工藝、邊瑪牆的砌築技術,還有其產生的作用,還是應當做一番搶救式的普查整理,使這一民族建築領域中閃光的一點永久地保存下去,在西藏古代建築的維修中發揮作用。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