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僑鄉台城:五百年歷史古鎮

僑鄉台城:五百年歷史古鎮

日期:2016/12/16 18:44:34      編輯:古代建築

    2006年,台山市台城鎮與開平市赤坎鎮同時申請全國歷史文化名鎮,准備充分的赤坎鎮榜上有名,而歷史文化底蘊更為深厚的台城則折戟沉沙。近日,台山市文廣新局主持召開台城申報歷史文化名鎮研討會,把申請歷史文化名鎮提上議事日程。台山市文廣新局、博物館、檔案局、規劃局以及台山市文化界人士參加此次座談會,五邑大學教授張國雄與五邑大學副教授梅偉強被邀請參加了這次研討會。與會人員就台城的歷史文化定位以及如何申請省歷史文化名鎮各抒己見,其中不乏真知灼見。

  台城:五百年歷史古鎮

  台城是一個具有500年歷史的古鎮。現在所指的舊城區是在1924-1929年間建成,台城大部分建築具有考究的門面裝飾和騎樓兩大特色。及至近代,台城始終沿著當年的格局向外擴展,不僅保存著明清時古鎮發展的歷史遺跡,民國時期的城市空間格局、城市肌理、道路結構也基本完好。目前域內現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12處,其中省級1處,縣級11處。1933年竣工的台山縣政府大樓就是台城鎮標志性建築,古塔、石刻、祠堂、騎樓、民居、學校、教堂完整真實地記載了台城500年的建鎮史。

  專家指出,台城是嶺南地區為數不多的既有中西合璧氣質、又有僑鄉生活氣息的騎樓小鎮。如今,台城不僅最典型地代表了嶺南騎樓建築風格,而且成為研究中國華僑歷史文化、中國近代建築史的最有價值的教材。

  專家認為,台城城區,條條街道通騎樓,擁有的騎樓建築數量為嶺南縣級城市之冠。據調查,台城現有中西文化特色的騎樓路段總計有30條,長度18多公裡,規模大,整體保存較為完好。城內店鋪種類齊全,商業繁榮,有“小廣州”的美譽。台城擁有的75家銀號金鋪(主要集中在中和路、北盛街、南昌路一帶),也為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全國所注目;其建築材料之上乘、工藝之精巧、門面裝飾之考究在當時也是首屈一指。新寧鐵路通車後,交通更加便利,一些建築材料源源不斷地從國外通過海路、水路等方式運至僑鄉。台城騎樓在建築時大量采用了英國的“紅毛泥”、德國的鋼鐵、西洋花紋地磚、意大利彩色玻璃等花樣時新的“舶來品”,建築顯得堅固耐用且美觀。台城騎樓立面帶有西方文藝復興、巴洛克和古典主義的烙印,充滿著異域建築的味道;窗、陽台、女兒牆、貼花等形式多樣,美輪美奂。可以說,台城騎樓整體建築風格獨特,有哥特式、南洋式、古羅馬券廊式、巴洛克式和中國傳統式等。

  在文化方面,以祠堂、寺廟、教堂為代表的中西宗教文化並存於台城已達1個多世紀。現存最古老的堯俊岑公祠是凝聚四鄉岑氏相親的精神中心,但凡宗教大小事務都在祠堂舉行。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旅外相親在台城分別興建了雷方邝溯源堂、李氏敬修堂,黃氏居正堂、譚氏育英堂,馬氏東華堂等五座恢宏典雅、中西合璧的祠堂,彼此相距僅百余米,形成“一區五祠”的景觀;而在台城地區的部分鄉村,至今也還可以看到不少祠堂。每年,來自世界各地不同姓氏的相親在台城召開懇親大會,舉行祭祖儀式,尋根訪祖。1890年,旅美邑僑趙子良將基督教傳入台城,1906年由華僑捐建了台城第一座哥特式建築——台城禮拜堂。1926年,旅美華僑集資興建了耶稣聖心堂,標志著天主教傳入台城。此後,西方的宗教信仰與本土的民間宗教信仰共存於台城。

  僑刊鄉訊數量眾多是台城華僑文化的又一大特色。這些被贊譽為“族譜”、“鄉音”、“集體家書”的僑刊由於得到華僑的歡迎並慷慨資助而長盛不衰。台城是全國僑刊鄉訊的發祥地。清宣統元年(1909年)1月,我國第一份縣級僑刊《新寧雜志》在台城問世,其辦刊的內容與特色,為以後陸續創刊的僑刊鄉訊所效法,並帶動了五邑地區僑刊鄉訊的發展。歷經近1個世紀,目前,台城的僑刊鄉訊已發展到32種,年發行量10萬冊,發向世界40個國家和地區,成為聯系僑情鄉音的重要樞紐。外來語的融合與使用,成了台山的特色方言,台山華僑回鄉在與鄉親交談中常有意無意地講出一些最常用的英語,外來語慢慢融入了台山話中,成了“半唐蕃”的僑鄉語言文化。

  台城的特色在於“僑”

  五邑大學副教授梅偉強認為,台城完全有資格申請省歷史文化名鎮,作為台山市的政治文化中心,其歷史底蘊歷來深厚。台城中西合璧式的建築不僅漂亮,而且保存完整。學校、戲院、教堂、僑刊鄉訊等文化教育設施歷史悠久,為市民提供了一幅完整的歷史畫卷。此外,台城自然條件豐富,不僅三面環山、還有台城河流入其內,可謂嘉山秀水,美不勝收。

  五邑大學教授張國雄認為,近代以來,台城已在海內外揚名,在國外有很高的知名度,申請省歷史文化名鎮,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他認為,台城的特色在於“僑”,它賦予台城在省內歷史文化中的唯一性,這主要體現在建築文化上,台城騎樓大多保護完好,建築文化內涵豐富、類別豐富,除了騎樓外,還有以台山一中為代表的學校,以台山市府大樓為代表的公共建築,以及傳統的祠堂。如果說建築屬於物質文化范疇,那麼台城的語言就屬於非物質文化之列,台城語言比較有特色。此外,以《新寧雜志》為代表的僑刊鄉訊枝繁葉茂,成為僑鄉特色。

  可作為申請的“主抓手”

  張國雄說:“開平市8年申遺之路我有一點深刻的體會,就是再好的東西如果‘不包裝’、‘不運作’,還是等於零。如何對台城進行定位,我們就要通過運作、包裝來凸顯它的歷史文化的唯一性,申請歷史文化名鎮要遵循市場條件下文化工作的規律,全國都在申請,所以政府部門要具有競爭意識,捨得投入。”

  張國雄認為,當前旅游與文化產業的發展息息相關,文化產業發展可以刺激旅游業的繁榮,而旅游業的發展又可以保障文化產業的發展。“游客參觀一個景點關鍵是要有‘由頭’,如果台城想要通過歷史文化帶動旅游業的發展,首先要找到一個‘主抓手’,這個‘主抓手’是什麼呢?台山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尤其是華僑建築,所以‘主抓手’可以選定為華僑建築。目前這些建築以‘台山洋樓’來概括,而“台山洋樓”是大眾說法,包涵范圍很廣,即不科學又不嚴謹。開平碉樓與村落申遺成功後,在學術上,也不承認“台山洋樓”這種說法。張國雄認為,台山的華僑建築可以另辟途徑,以“近代華僑建築”作為申請歷史文化名鎮的“主抓手”,是一條有效的途徑。“近代僑鄉建築”在定義的論證上、今後文本的設計上都具有可操作性。(趙可義、黃晶慈)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