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甘肅省天水市的歷史

甘肅省天水市的歷史

日期:2016/12/14 18:40:55      編輯:古代建築史
    天水市位於甘肅省東南部,是甘肅的“東大門”,東鄰陝西省寶雞市,北、西、南分別與甘肅的平涼、定西、隴南接壤,總面積1.43萬平方公裡,現轄秦州、麥積兩區和甘谷、武山、秦安、清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五縣,有46個鎮,67個鄉,10個街道辦事處,有漢、回、滿、蒙、藏等28個民族。 
    天水地處黃土高原南部溝壑區與西秦嶺山脈結合地帶,境內山脈縱橫,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在1000-2100米之間,最高峰天爺梁,高達3120米;最低點牛背村,海拔760米。年平均降水量574毫米,年均日照2100小時,地跨長江、黃河兩流域,以西秦嶺為分水嶺,北部地區為渭河流域,面積11673平方公裡,占全市總面積的81.49%;南部地區為嘉陵江流域,面積2652平方公裡,占全市總面積的18.51%。境內渭河流長約280公裡,沿河接納流域面積1000平方公裡的支流有榜沙河、散渡河、葫蘆河、藉河、牛頭河。嘉陵江的主要支流有白家河、花廟河、紅崖河等,流程較短,水量豐沛。 
    天水屬華北、華中、蒙新和喜瑪拉雅植物交匯處,樹種成份復雜,森林資源豐富。現有森林總面積589.91萬畝,天然林地主要分布在東部、東南部的隴山、西秦嶺和關山林區。有木本植物87科224屬804種,其中喬木312種,灌木437種,籐本55種,常綠植物122種。有野生藥用植物660多種,其中常用藥220多種。廣闊的天然森林,繁衍了許多珍禽異獸,棲息著30多種野生動物,國家一類保護的有羚牛、梅花鹿、金貓、雲豹等;二類保護的有羚麝、馬麝、白臀鹿、斑羚、石貂、水獺、猞猁、猕猴、紅腹角雉、蘭馬雞、紅腹錦雞、大鲵、暗腹雪雞、淡腹雪雞、勺鳥、血雉、黑熊、秦嶺紅鱗鲑等。 
    天水因“天河注水”的傳說而得名,有8000多年的文明史、3000年的文字記載史和2694年的建城史,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主要有伏羲文化、大地灣原始部落文化、秦國早期文化、石窟藝術文化和三國古戰場文化。境內古石窟、古建築、古遺址、古墓群、古戰場眾多。有文物保護單位245處,風景旅游小區47個,景點228處,包括麥積山、大像山、水簾洞等古石窟6處,伏羲廟、興國寺、南郭寺等古建築50處,原始部落及秦漢古遺址86處,諸葛軍壘、天水關、街亭等古戰場遺址10余處等。位於市區西關的伏羲廟,是國內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祭祀人文始祖伏羲氏的場所。大地灣原始村落遺址距今8300年至4800年。麥積山風景名勝區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風景名勝區,2001年又被中央文明辦、建設部、國家旅游局命名為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示范點。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麥積山石窟,素有“東方雕塑館”美譽,現存194個洞窟,保存了十六國後秦至清代的泥塑和石雕7800余尊,壁畫1300多平方米,目前正在向聯合國申請世界歷史文化和自然雙遺產。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