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古鎮要拆了 百年老水缸何處安家?

古鎮要拆了 百年老水缸何處安家?

日期:2016/12/16 18:44:14      編輯:古代建築
長114厘米、寬60厘米、高60厘米,一口長滿青苔的石頭水缸,在賴家店保和下街33號院的天井中,一呆就是上百年,靜靜地注視著人世變遷。“春節後賴家店就要拆遷了,我捨不得家裡這口大水缸,上百年的東西,不能說丟就丟啊!”水缸的主人馮家根給本報打來電話,希望能為這口由整石打造的水缸找個新家,讓古鎮的百年歷史以另一種形式延續。
  百年水缸是財主留下的?
  15日中午,記者走進成都市三環路內這個僅存的百年古鎮,沒有碰到 “三、六、九”趕場的日子,坑坑窪窪的老街上十分清靜,不過街道上大紅色的“拆”字十分顯眼。在一排排木制穿斗結構的老房子中穿行,房頂青瓦密布,房屋斑駁蒼老,記者好不容易才看到了“33”這個門牌號。
  穿過堂屋來到院中間的天井,一口布滿青苔的水缸就放在牆角。說起水缸的歷史,周圍鄰居一致認定,是解放前某位財主留下的。在保和上街一家茶館裡,古鎮86歲的老人范鐵匠說,水缸很早就擺在那裡了。這麼多年過去了,范鐵匠沒有想到水缸還在繼續使用,他望著茶館門口那棵高大的老榆樹,沒有再說下去。
  節後拆遷 水缸何去何從?
  目前石水缸的主人是馮家根,1992年體制改革的時候,他買下了33號這座18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一住就是15年,對天井下的那口老水缸,相伴15年也有了感情。
  “平時殺個雞,拿刀在水缸上頭咣兩下,刀口就鋒利得很。”回憶著這口水缸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馮家根很是捨不得。他說政府要改造賴家店,已經簽了拆遷協議,過完年就要搬家了。“以後住樓房,新房子放不下,這樣的水缸也沒有用處了。”馮家根說古鎮拆了,石水缸何去何從就成了難題。
  整石打造 想在公園安個家
  想象中,百年老水缸似乎應該有點形狀,圓形的,缸壁還要有點花紋,蘭草呀,蝙蝠呀,都可以。問題是,記者面前這口水缸,方方正正,缸壁只有簡單的斜條紋修飾,還差點被青苔遮完了。“這個水缸是用一塊整石頭打出來的,勞動人民的成果,不容易啊!”馮家根拿出卷尺量水缸的長、寬、高,邊量邊感慨。水缸中還有大半缸的水,缸內壁沉澱著一層水垢。鄰居們說,保和場的水質不好,他們都是把自來水放進缸裡沉澱了再用。“石頭好,水質才能好,這個缸裡的水是活的。”馮家根說。
  聽說賴家店要拆遷,不斷有收荒匠到各家淘寶貝,有人願意出50元買這口水缸。馮家根說,他情願無償獻出這口水缸,為它在某個公園找個容身之處,“以後我們搬了新家,也可以常去看一看,讓石水缸的歷史延續。”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