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消失的江北城老城牆記憶
日期:2016/12/15 1:21:01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站在朝天門廣場向北眺望,最引人注目的是雄偉時尚的重慶大劇院、重慶科技館和中央公園,而重慶人記憶中的老江北城,已經消失在城市建設的腳步中。曾經的江北城,還剩下多少古老的痕跡?本期《重慶地理》,記者走進江北嘴中央商務區,尋找消失的江北城記憶。
江北城老建築僅剩兩處
江北城東靠長江、南靠嘉陵江,這個地塊呈圓錐形。而圓錐尖邊就是江北嘴。早在春秋晚期,這裡就成為巴人由江漢平原逐步進入川東地區最早的聚集地之一。隨著人口不斷集聚,到清末時逐漸形成了老重慶人記憶中的千年古城。
據一些老重慶人描述,江北城解放前甚至上百年的老建築並不少見。大多混雜在凌亂的磚瓦房和小巷中,不去細看根本難以發現它的影蹤,如古民居經典“四方井”、江北文化館、潮音寺等,都是人們記憶中的江北老城代表。
隨著江北嘴中央商務區的開發,從2004年起,這些老建築都已經消失在時間的長河裡。10月23日,在中央公園,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不但老建築大都被拆除,整個老江北城的街道、社區也已經徹底改變。
“現在江北城真正的古建築,只有老城牆遺址和測候亭,其余的都已經拆除了。”江北區文管所工作人員說。
遺留建築一
80年前“測候亭” 藏身樹叢中
走進江北嘴中央公園,最引人注目的是兩座教堂,記者來到這裡時,幾位新人正在教堂旁邊的草地上拍婚紗照,很少有人注意到:臨街的角落,一被樹木密密包圍起來的地方,有一座八角形的青灰色建築。
沿著小徑走進去,迎面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大門,木門緊鎖著,門口的匾額上寫著“江城如畫”四字。記者敲門許久,終於有人開了門,開門人自稱姓郭,他告訴記者,這裡名為“測候亭”,是建於民國時期的氣象觀測站,自己專門負責看守這裡。
走近測候亭,只見主建築約兩層樓高,青磚灰瓦,挑檐屋頂,遠觀別致漂亮,頂部仍保留著風向標等測量儀器。牆體一側還刻有“江北縣建設局測候所,民國二十一年一月建”一行大字,表明亭子建於1932年。郭師傅告訴記者,測候亭原本很破敗,現在已經修繕完畢,但尚未對外開放。
西南最早觀測站 曾為抗戰出力
“這座測候亭,是整個西南地區最早的官辦氣候測量機構。”江北區文管所工作人員查閱資料後告訴記者,因江北嘴背山臨江的獨特條件,在西南地區最早建起這座官辦氣象觀測站,由於1932年江北嘴地區歸江北縣管轄,所以決策修建的是當時的江北縣建設局。據江北區文管所工作人員介紹,抗戰時期,測候亭觀測的天氣數據,是重慶制定防空襲方案的重要參考資料,為此,測候亭曾被日軍飛機炸毀,但很快就被修復。
“我們小時候,這裡是小孩子最喜歡來的地方。”江北城的老居民徐剛告訴記者,過去這座測候亭位於老江北公園裡面,每到天氣晴好時,家裡老人常來公園裡喝茶,小孩子就最喜歡到測候亭玩捉迷藏。徐剛說,江北城的老居民管這裡叫“氣象局”,但大多都不知道這裡是做什麼的,只當是個普通的老房子。
遺留建築二
當年老城牆 變身遺址公園
從重慶大劇院旁的梯坎走下去,不遠就能看到綠樹掩映中的一段城牆。不同於人們想象中高大雄偉的樣子,這段城牆高不過六七米,在重慶大劇院腳下顯得毫不起眼,甚至一些樹木都比城牆要高,城牆中間位置是保定門的門洞,從門洞往外望去,就是高樓林立、車輛川流不息的朝天門,與這裡仿佛是兩個世界。記者詢問得知,這裡是江北嘴城牆遺址公園。
據《江北城志》記載,江北古城的城牆始建於清朝,清嘉慶3年(1789年),白蓮教起義爆發,為防起義軍和盜賊,官方征發民工修築了5裡長的城牆,後來經過不斷增築,至道光年間,共有文星門、東升門、問津門等10個城門。
老牆“半新半舊” 僅余一座城門
沿著大劇院下的城牆走,沒多遠就到頭了,據江北嘴城牆遺址公園的一位工作人員介紹,這段保留下來的城牆,大約只有200多米長,其他的都已經拆掉了。城牆的底部很舊,但頂部看上去卻比較新。江北區文管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段城牆的基座是原樣保留的,但城牆頂部卻是在原址上復建的,“老城牆拆除下來的條石,我們都有編號保存,如果需要復建城牆,隨時可以使用”。
江北城的老居民,50多歲的李景和說,自己以前經常到保定門這一帶來,“以前城牆一直延伸到現在黃花園大橋北橋頭一帶,城牆周圍都是人家,下面就是打鐵街、江邊碼頭,後來嘉陵江索道站也建在這裡,熱鬧得很”。李景和老人說,原本這裡有保定門、東升門、問津門等三座城門,但現在只有保定門完整地保留下來。”
現狀
江北老城在南岸原樣復建
盡管江北城的老建築已經所剩無幾,但在南岸區,卻仍有一片地方能找到江北老城的記憶。
學廬、劉家院子、園覺寺、織布廠、文昌宮……這些老江北人耳熟能詳的地名,如今已盡數遷到南岸區重慶映像廣場。市政協文史委委員、市文物局副總工程師吳濤表示,這些“原籍”江北的老建築,都是完全按照原樣復建的,所有建築材料都是從江北拆卸編號後運過來的,目前這些復建的老建築均被列為重慶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