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汝城祠堂——歷史、文化、民俗與藝術的大觀園

汝城祠堂——歷史、文化、民俗與藝術的大觀園

日期:2016/12/14 22:02:19      編輯:古代建築史
概述:踏入汝城祠堂,如同走進了歷史長河,這裡的每一座祠堂都在低訴著她漫長悠久的夢幻氛圍;如同在欣賞一場視覺盛宴,這裡的每一座建築都在展現著她獨具一格的驚艷造型;如同穿越了時空的隧道,在蓦然回首的交錯間再次融入了古人鮮活靈動的樸實生活。   這是一座深藏在崇山峻嶺中的小城——汝城。汝城縣隸屬湖南郴州市,位於湖南省的東南端湘、粵、 贛三省交界地,素有“雞鳴三省,水注三江”之美譽。汝城保留著始於宋元、盛於明清的古祠堂710多座。這些祠堂大小不一,風格各異,星羅棋布,點綴著汝城的山山水水。
 
  汝城之源,祠堂之鄉 汝城之“汝”字出自《書舜典》:“汝喜登帝位。”中州一帶有汝水,相應有以汝水方位取名的汝水之南的汝南、汝水之陽的汝陽兩地。但東晉時期,直接用“汝”字輔以一個“城”字來設一個偏僻未開化的山區小縣,取“汝之城”意,其緣由很值得考究。或許是賜給小王公貴族,或許是功臣後代;或許汝城之地山清水秀,氣候優越,確宜擴展疆界置縣居人,故用“汝”字彰顯其地靈氣而立縣。   回顧漫長的歷史,汝城猶如全國很多地方傳統一樣,按姓氏按家族按自然村或大或小或繁或簡建有近千座祠堂,並在祠堂這個交匯節上,將主流文化、傳統文化、地方文化、家族文化有機結合起來,使祠堂事實上成為了承上啟下的祭祀場所,家族集體活動的文化場地,填補了封建皇權不下縣的部分政權空間,維系著“三綱五常”的倫理道德。由於地處窮陬,嶺絕谷險,交通險阻而開辟較遲,再加上汝城人歷來有修祠護祠的歷史傳統,近代社會的幾次較大的文化破壞運動基本沒有對汝城古祠堂產生太大的沖擊力。因此,汝城古祠堂得以較好地保存下來。時至今日,全縣尚存的710多座古祠堂中有300多座頗有底蘊的古祠堂基本原汁原味地保存於世,並有多座列入了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汝城古祠堂群建築規模宏偉。其建築工藝極具特色,沿用了我國獨特的抬梁、穿斗混合木構架建築型制,木結構的梁架巧妙組合形成的巨大屋頂,使坡頂、正脊梁翹起的飛檐形如飛鳥展翅,輕盈活潑,營造出壯觀的氣勢和古建築特有的飛動輕快的韻味;汝城古祠堂群的三雕(木雕、磚雕、石雕)工藝精湛,手法娴熟,精美細膩,風格獨特,精彩絕倫,充分展現了湖南明清時期民間雕刻藝術特色和水平;汝城古祠堂的文化底蘊很深,記載著一個宗族的遷徙演變的歷史,雖然經過了數百年的風風雨雨,從祠堂留下的堂號、門匾、堂匾、楹聯、書法、碑刻的字裡行間,依然可以觸摸到它們歷史脈搏的跳動。
 
  整體和諧,美學典范 汝城古祠堂在環境美學上很有傳統美學特色,主要體現在“天人合一”、因地制宜、因需設計上。民間認為,祠堂的好壞影響全村的發展,所以古祠堂在外形、選址、室內布置、坐向、大門、周邊環境、道路、水木等方面都占據龍頭。除此之外,汝城的古祠堂以美觀實用為主,融建築藝術和各種雕塑藝術於一體,最終實現人文、自然的平衡發展。   汝城的每座古祠堂雖有自己的特色,但又整體和諧。位於汝城縣土橋鎮金山村的盧氏家廟(敘倫堂),始建於明萬歷三十三年(1606年),2006年5月31日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敘倫堂坐西南向東北,面闊三間,縱深三進,三重封火山牆。主大門左右各有一個大小相同的側門,有主次分明、左右對稱之美感。檐下如意斗拱下額浮雕多種彩繪圖案,雕有龍鳳八仙、雙龍戲珠,栩栩如生,八仙是神通廣大無所不能的神仙,龍鳳至尊至貴,有向往富貴之意。額枋正中書藍底金字“南楚名家”,大門顏色以紅色為主,內有兩個天井采光,有天地氣場相通之意,旨在“天人合一”。門前18米左右有一個直徑30米左右的半圓形池塘,“氣聚成水,氣動成風”,池塘有聚氣之功。池塘之外有數千米的空曠之地,暗示“門前開闊,鵬程萬裡”。祠堂的左右兩邊是居民住宅,其高度都在祠堂三分之二左右,左右基本對稱,其位置都在祠堂稍後一尺左右。遠遠看來,祠堂就像一個龍頭帶領一群子孫向前邁進,充分體現了古人尊重並繼承祖先優良傳統和個體發展服從整體和諧的設計思想。整個“敘倫堂”的環境設計既重視實際功用,又重視環境協調。
  土橋鎮廣安所李氏宗祠不但設計科學,而且體現了古人“忠孝上進”的思想。李氏宗祠坐西朝東,面闊三開間,長32.31米,寬11.27米,占地面積364平方米,由門樓、前廳、中廳、後廳、天井、廚房組成。門樓不高,沒有金山敘倫堂的門樓高大宏偉,近看似乎氣勢不夠雄壯,但遠遠看來,有一種穩重厚實的美感。古人之所以這樣設計,是因為李家地處土橋空間太寬闊,氣流較快較大,門樓太高易被風所損,氣流較快難以聚氣,因此沒有設計高門樓,體現了崇尚自然、師法自然的環境美學思想。再者,李氏宗祠是為紀念明代著名武將李興所建,武者勇猛而穩健,與當時的情形相符。鴻門梁雕有雙龍戲珠,大門上高懸皇帝所賜“欽贈鐵券”以示皇恩浩蕩,有激勵後人上進的作用。 祠堂正中開一大門,以納正氣,兩側次間各開一小門,大小相當,有對稱美感。門上畫門神守門,以祈求神靈護佑。門前有半圓形水池為明堂,有聚氣之用,用半圓形是因為乾為天、天圓地方,祠堂的外形總體呈長方形,地為方,有天地合一、天地氣場相融之意。前廳、中廳、後廳之門用兩個天井隔開,既有采光排水之功能,又體現天氣下降、地氣上升的祥瑞氣氛。李氏宗祠左右兩邊有居民房,居民房高度相當,前棟略比後棟稍矮一點,從前至後有棟棟疊高之勢。李氏宗祠裡面還有4副條幅、一副對聯和一通石雕“聖旨”,既有裝飾作用,又有激勵後人的作用。 
 
  理學內核,型以載道 汝城是周敦頤理學的策源地之一。由於程朱理學在宋元明清的思想統治地位,而作為理學鼻祖的周敦頤曾在汝城任縣令,勵精圖治,倡民教化,其《太極圖說》、《愛蓮說》和《拙賦》正值其理學思想初步形成之際作於汝城。因此濂溪理學對汝城的影響長遠廣泛且深刻,具體反映在祠堂文化這個交匯點上,更是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周敦頤《通書》指出:“先覺覺後覺,暗者求於明,而師道立矣。師道立則善人多,善人多則朝廷正而天下治矣。”意為聖人是可以學的,通過先人啟發後人,先知啟發後知,教育辦好了,好人就多了,國家則會長治久安。 汝城祠堂正是將家族對後人的教育有機融入祠堂文化中,通過“耕而優則商,商而優則仕,仕而優則祠”這個社會及家庭教育循環,用標榜、啟發、教育、獎勵等措施,激勵後人崇學聖人,以聖人之道而求道,求學聖人之道,追求一種完善的人生境界,以報效國家,無愧於“濂溪過化之地”的稱謂。在汝城歷史上有兩種與汝城祠堂緊密聯系的人文現象——“進士現象”和“監察御史現象”。
  “進士現象”可說是汝城祠堂文化中的人才群現象。汝城縣志載,從北宋太平興國八年(公元983年)的邵晔到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的何慶元,汝城出了39位進士,考慮縣志可能遺漏而族譜有載的,汝城宋元明清的進士超過40人。作為一個偏隅小縣,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明弘治九年(1496年),范淵與多年同窗曹琚同中進士,15年後范淵之族侄范辂,18年後范辂之族侄范永銮,相繼步入進士行列,清朝汝城四進士范氏又占其三,可謂代表汝城一代文風。
 
  “仕而優則祠”。位於汝城縣城郊鄉益道村的范氏家廟,是益道村三拱門范家共同祭祀先祖之地,始建於明成化乙巳年(1485年),明正德乙亥年(1515年)維修,清雍正丙午年(1726年)增建東西齋房,清乾隆二十八年(1764年)曾大修。2006年5月31日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范氏家廟占地面積1794平方米,建築面積907平方米,三開間三進兩天井。門樓高大雄偉,飛檐凌空。門樓及梁柱間镂雕精巧,形象逼真。門前雙獅拱衛,門上懸掛“翰林第”“榮祿大夫”等匾額,彰表范氏家族一門出了范淵、范辂、范永銮三進士赫赫之榮耀。中廳內還懸掛有橫匾30多塊,最引人注目的是明代兵部尚書王守仁贈的“世笃忠正”匾額。上廳為享堂,雕刻精美的神龛安放著先祖神位。祠堂內外懸掛著多副堂聯,彰顯了范氏先祖的光榮歷史及源遠流長的發展史。   “監察御史現象”可以說是汝城祠堂文化中“寡欲”“主靜”的理學觀念的碩果。周敦頤在汝城時,曾作著名的《愛蓮說》,世人認定其為周敦頤文學思想的代表作。其“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千古名言飽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理學內核。周敦頤一生恪守此言,清正廉潔,不阿權貴,其思想同樣深刻影響了汝城的歷代學子,進而形成汝城歷史上的“監察御史現象”。   在汝城的古祠堂群中,最能體現“監察御史現象”的莫過於“湖南第一坊”——繡衣坊了。中丞公祠和繡衣坊位於汝城縣城郊鄉益道村三拱門范家,中丞公祠是范辂後世子孫為紀念他而建造的專祠,繡衣坊是專門為旌表范辂堅決反對宦官與宗室勾結、作奸犯科擾亂朝政,被以“誹謗宗藩,妄議朝政”罪名被捕入獄,最後被貶到四川這一時期的德行事跡而建。繡衣坊坐東朝西,青石結構,三柱四門,通高7.1米,面闊7.7米。中門門楣上方陰刻“繡衣坊”三個正楷大字,中門柱腳置石獅一對,四柱的護柱下部均置石鼓,石鼓中部刻浮雕異獸。牌坊石構件上,分別镂刻雙鳳朝陽、雙獅滾球、雙猴摘桃、山湖麋鹿等圖案,還刻有老鷹、山羊、孔雀、麒麟、牡丹等許多動植物圖案。據史學專家和文物專家考證,該坊是我國迄今發現最早也是僅有的專門旌表監察官員的牌坊。   結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古樸、凝重、華麗的汝城古祠堂,恍如讓人置身於一個歷史、文化、民俗與藝術的大觀園,讓人流連忘返,追思遐迩;也正是這濃墨重彩的一筆,讓源遠流長的湖湘文化更加熠熠生輝。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