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筠連騰達鎮文峰塔的前世今生

筠連騰達鎮文峰塔的前世今生

日期:2016/12/14 18:42:36      編輯:古代建築史

筠連騰達鎮文峰塔的前世今生

    在筠連縣騰達鎮,有一處遠近聞名的古建築——文峰塔。說到這座古塔,騰達鎮的居民們都視它為吉祥之物,是騰達鎮裡出了名的壯風水、鎮邪惡的風水塔,不過,它從建造之初起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字庫塔,為何古人要建字庫塔?這座古塔又見證了當地怎樣的歷史變遷?近日,記者與筠連縣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一行,前往騰達鎮官井村探訪這座古塔,揭秘它的前世今身。

    屬密檐式空心石質塔

    據官井村村民介紹,文峰塔修建最初是在平寨社區王爺廟前面,後來為了配合風水被移至如今的所在地官井村一組鳳凰嘴。文峰塔位於一座小山包頂處,從山上往下俯瞰,四面皆為開闊的平原,正前方則是一條彎曲的河流,陽光灑在河面,一片波光粼粼,風景美不勝收。

    據考證,文峰塔建於清鹹豐初年,古塔坐西北向東南,占地面積約30平方米,塔基0.8米,六邊形,邊長1.7米,塔高9米,為七級攢尖頂,每級都飾有仿木瓦檐,逐級內收,屬於密檐式空心石質寶塔。

    記者觀察發現,文峰塔每級都有六個方正的菱角,無論從任何角度看,各級之間又相互對等交叉,可謂是經過精心計算而築成,且每級的各個石面上都清晰可見浮雕的各種圖案和文字。筠連縣文物管理所副所長劉良坤告訴記者,雕刻的圖案大都為當時的吉祥之物,文字內容則是當地一些文人墨客所做的與之相配的詩詞、楹聯,以及當地人的功德記載,意在教導後人要重視文化,重視教育,懂得修德和上進。

    古塔通體呈青灰色,在塔基的正前方還有一個約1米高的洞,據說,古人就是在這個洞口焚燒字紙、書。整座塔保存較為完整,只是因年久風化緣故,古塔整體往北稍有傾斜。

推薦閱讀:

武義少妃古村

沈陽現存最年長的古橋

百年臨沣寨有個美麗"旅游夢"

平頂山郏縣渣園村

筠連騰達鎮文峰塔的前世今生

    因“敬天惜字”而建

    文峰塔又叫字庫塔,建字庫塔意義為何?劉良坤告訴記者,字庫塔在古時候又稱為“敬字亭”、“惜字宮”,多被建造在場鎮街口、書院寺廟之內、道路橋梁旁邊或者當地的風水寶地,還有些大戶人家則將它建在自家院裡,而這樣的寶塔作用就在於作為焚燒各種廢棄的字紙的場所。

    古人為什麼要將廢棄的字紙放到專門修建的塔中焚燒呢?原來,這是受我國傳統文化中“惜字如金”、“敬天惜字”觀念的影響所形成的一種傳統習俗。“古時候,讀書人廢棄的字紙是不能隨意丟棄的,更不可能將它當作草紙,做出擦屁股之類的不敬舉動,因為,當時民間有種流傳,糟蹋字紙會生瘡害病、瞎眼睛,受到懲罰並且禍及子孫,所有用過的字紙或廢書,都要統一收集起來,並且放到一個專門的地方進行集中焚化。”劉良坤說,當時進行字紙的焚燒是相當鄭重的,不像現在燒紙這樣隨意,不但有專人,還有專門的禮儀,並且建有專門的場所和設施。

    過去有些地方的老百姓還自發組織有“惜字會”,除了自願外,大家還會義務上街收集字紙,有的地方則是由地方政府、大富人家或祠廟宮觀出資雇專人收集,可見,當時字、書在百姓心目中的神聖地位。“所有用過的經史子集,磨損殘破之後,是不得隨意丟棄的,要先將其供奉在字庫塔內,而後再擇良辰吉日行禮祭奠,最後集體點火焚化。”劉良坤說。

    平寨自古文化繁盛

    “騰達鎮官井村修建這座字庫塔,也從側面反映了自古以來,當地人對文化以及教育的重視程度,當地文化向來繁盛便是其佐證。”家住官井村平寨社區的黃德岐今年85歲了,是村裡出了名的“歷史通”,關於這座文峰塔的故事,他也是聽長輩們流傳,略知一二。

    黃德岐告訴記者,字庫塔的興起除了先人對文字崇拜外,還與古代科舉考試的盛行分不開。古代百姓要想升遷致仕,只能通過科舉考試,才能進入“鐵飯碗”的行列,“學而優則仕”的觀念深入人心,以至崇拜文化,尊重讀書人,進而演變為對文字的崇拜就順理成章了,字庫塔自然就逐漸成為了文字和文化的載體,人們因而頂禮膜拜,祈求金榜題名。

    當時,平寨的文風很濃,修這座字庫塔便是由當地政府批准,由當地紳士出錢出力建成。那時候,平寨屬於高縣范疇,清末明初時,高縣出了三個大才子,其中的兩位就是平寨人,而高縣赫赫有名的兩大書院:文江書院和文山書院的主講張萸先以及全則繞也都是平寨人,這些文化名人更是深受當地人敬重和愛戴。

    專人專業保護

    記者從縣文管所了解到,文峰塔已於2005年被正式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為了提高周邊居民的保護意識,在文物附近設置了石碑,並劃定了保護范圍和控制地帶,並且落實了相關規定,文物20米以內不能開墾耕作,50米以內不能再進行建築物修建。

    此外,對於此類有級別的文物單位,還有文物專業工程隊對其進行定期勘測和維修,對於有破損的則進行特殊保護。“我們還會定期向村民們宣傳文物保護知識,提高大家的意識,有針對性地開展防火、防洪、防損毀的工作。”劉良坤告訴記者。

推薦閱讀:

武義少妃古村

沈陽現存最年長的古橋

百年臨沣寨有個美麗"旅游夢"

平頂山郏縣渣園村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