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蠡縣發現一處戰國遺址和20余座漢代墓葬
日期:2016/12/15 16:24:53   編輯:古代建築考古工作者近日在河北省保定市蠡縣南忠衛村發現了一處戰國時期大型遺址,清理出20余座漢代墓葬,出土115件比較完整的各類器物和大量的漢代陶片。
2010年,在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考古專家確定蠡縣南忠衛村存在歷史文化遺址。為配合南水北調“保滄支線”工程建設,今年9月至10月間,受河北省文物局委托,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系師生在蠡縣南忠衛村進行了考古發掘。
據介紹,在戰國遺址內發現了灰坑、水井和壕溝等遺跡。壕溝為東西走向,規模較大,現存長45、寬3.5、深3米。
“根據壕溝的形制和溝內的出土物,初步推測為戰國時期,功能可能是當時聚落的防御設施。由於壕溝寬度和深度較大,可以推測出當時附近居住著一個比較大的聚落。”考古領隊、山西大學考古學教授李君說。
在戰國遺址附近,考古隊還發掘出20余座墓葬,分為西漢和東漢兩個時期,有瓦室墓、磚室墓和土坑墓3種形制。
據李君介紹,瓦室墓為東西向,墓壁由板瓦或筒瓦縱橫壘砌而成,其中部分筒瓦的瓦頭上施有綠釉。墓內出土隨葬品以陶器為主,器型有壺、罐、奁,在墓主嘴內含有兩枚“五铢”銅錢。從墓的形制和墓內出土隨葬品來看,該墓的年代為西漢時期。這種形制的墓葬在本地區以往的考古發掘中未有所見。
磚室墓均屬於東漢時期,墓內出土器物主要有罐、壺、奁、“田”字款耳杯等陶器,以及水井、灶、豬圈、雞等陶質冥器。墓主口內含有銅錢,此外在墓室內還散落一些銅錢。隨葬陶器器型規整,部分器物上還繪有黑色彩繪圖案;水井、灶、陶豬、陶雞等冥器造型生動,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生產、生活狀況。
李君表示,這些發現豐富了這一地區戰國到漢代的考古學文化內容,為深入研究冀中平原這一時期生活狀況和社會發展提供新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