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20日從第四屆中國乞巧文化旅游節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通過政府和民間的共同努力,具有上千年歷史的傳統民俗、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甘肅省西和縣“乞巧”文化得到有效傳承和保護。
“巧娘娘,下凡來,給我教針教線來。”在七夕節前,甘肅省隴南市西和縣各個村鎮數萬名“待嫁閨中”的女兒們都會用類似的唱詞,乞求“巧娘娘”賜予她們聰慧和靈巧,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娴熟,更乞求姻緣巧配。
西和當地人通常把心目中最尊敬的女性神靈稱作“娘娘”,而傳說中的織女因為“年年機杼”,善織“雲錦天衣”,所以被當地人稱為“巧娘娘”。當地的“乞巧節”會從每年農歷六月三十日晚開始一直持續到七夕之夜,時間長達7天8夜。
學者們通過考證認為,西和縣的乞巧風俗來源於秦文化的遺留。傳說秦人始祖女修,就以善紡織而聞名,曾在當地建立“仇池”古國的氐人,也善於紡織。西和“乞巧節”因其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參與人數之多、民俗程式保留之完整,被稱為中國古代乞巧風俗的“活化石”。
但這一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民俗,曾在新中國成立後的一段時期內中斷。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該民俗在民間重新自發展開,當地政府也開始對這一具有上千年歷史的傳統民俗文化進行保護和傳承。
2008年“乞巧節”被增補為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名錄。當地還通過整理搜集相關史料,建立了乞巧文化博物館。在每年的乞巧節期間,乞巧節傳統的“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娛巧、卜巧、送巧”七個環節中的唱詞、歌舞和程式均得到恢復。
與此同時,當地也開始舉辦乞巧文化旅游節,希望有更多的人對這一傳統民俗進行關注,幫助其更好地保護和傳承。據介紹,第四屆中國乞巧文化旅游節將在“七夕”期間舉行,有關乞巧文化的展演和文化遺存成果展等一系列活動都將舉行。屆時,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可以親身感受到這一“獨特”的乞巧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