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中國古代如何解決邊界爭端

中國古代如何解決邊界爭端

日期:2016/12/13 23:45:10      編輯:古建築紀錄
    1712年康熙皇帝遣大臣穆克登出使朝鮮,議定兩國邊界。中朝原則上同意以鴨綠江圖們江為界,但兩江系出同源,“分水嶺”怎麼個分法,模糊不清。
    朝鮮文獻《肅宗實錄》紀錄了這段歷史,提到肅宗左右對清廷的畏懼,不情不願地派些文官士兵隨穆克登堪界。清朝官員所攜地圖遠比朝鮮提供的更為詳細,勘察中占盡先機。加上朝鮮文官中途畏懼,不敢溯流再上,結果界碑樹在了“陀們”而非“圖們”江畔,朝鮮頓失700裡土地。穆克登道:“小國無人,遂失良地。”
    這個霸氣橫溢的故事,顯示當時中國在邊界問題上的話語權,來自自身在東亞諸國體系中的中心地位。有史學家認為,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天子們並沒有明確的邊界概念,中國版圖更象是“影響力范圍”,以首都為中心,向四周擴散遞減。世界以“皇威所及(要服)”或“未能及(荒服)”劃分。南海上的蘇祿(今菲律賓西南群島)原列為“荒服”,明永祿年間蘇祿國王前來朝貢,於是變為“要服”。
    在沒有石油的年代,中國皇帝們似乎不那麼在意寸土得失。清雍正帝面對北越(古稱“安南”,曾屬於中國)的領土要求,大方表態:安南向來順服,我們怎麼能跟他們寸土必爭?即便爭議土地有價值,昭昭天廷怎麼能跟蕞爾小國計較?倘若土地無用,更無從爭奪。不料,北越初嘗甜頭,提出進一步要求,終遭清廷拒絕。至乾隆年代,邊界概念愈發明確。乾隆帝致信英王喬治三世,聲明“天國邊界神聖,外人不得侵犯”。
    古代中國解決邊界糾紛,傾向少用武力,而多仰仗文化影響力,或者現代人說的“軟實力”。琉球(今日本沖繩、鹿兒島)為海上諸國中最崇拜華夏文明者,衣冠、禮制皆從中華,直到二戰後美國“轉讓”琉球予日本管理,當地人還尋求民國政府幫助。明代思想家顧炎武推崇“文德不足而後有武功”。古代中國海上邊界以防守為主,向南海的擴張,要等到元世祖忽必烈短暫占領占城(今越南中南)和爪哇(今印尼爪哇島)開始。
    古代中國還依靠技術領先,解決“實際到達”的問題。當朝鮮人相信從白翎島(今韓國最北島嶼)到中國需要七天七夜時,中國漁民卻不間斷越境捕魚。偶有中國漁民遭朝鮮逮捕,嚴刑逼供下承認,掌握合適的洋流,其實一天即可完成航行。朝鮮史料記載“中國漁民在我境內倏忽來去,因為中國人如此熟悉洋流,而我們一無所知”。
    古人還深谙信息的重要,在未能實際占領的地方,通過掌控情報,保持戰略優勢。明代中亞、波斯一度抵制中國進入。明朝擇西域門戶哈密國修好。盡管馬可.波羅形容哈密人“傻樂,善歌舞,熱情好客,甚至借妻子與游人”,明廷為這麼一個不開化的地方,做盡善舉。哈密國王的母親病了,明廷派御醫不遠千裡送診。以哈密為落腳點,明廷培養了一批西域問題專家,使者陳誠寫出一部《西域番國志》,為制定外交政策提供基礎。
    文化影響力、科技與信息,也許是自古以來,中國解決邊界問題時,武力之外蘊藏的智慧;遭遇堅船利炮之前的優勢。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