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山寨風:歐洲“設計殖民地”?
日期:2016/12/13 23:04:56   編輯:古建築紀錄
奧地利哈爾施塔特小鎮實景。
(組圖)惠州的山寨奧地利小鎮從細節模仿到全局。
惠州全盤復制的“奧地利小鎮”。
哥本哈根大學宿捨內景和外景,設計靈感源於中國土樓。
英國威靈頓學院的中式教學樓。
英國威靈頓學院的中式教學樓。
福建天成塔像不像埃菲爾鐵塔?
英國倫敦塔橋VS蘇州塔橋
■ 跨版撰文 李海若
近期,歐美主流媒體繼6月一輪“爆炒”後,再度聚焦廣東惠州樓盤“全盤山寨”奧地利世界文化遺產小鎮一事。山寨建築風之爭持續發酵,連8月初到訪深圳的德國工業設計大師克拉尼也忍不住說,中國一些設計領域俨然成了國外的“設計殖民地”。而幾乎同時,歐洲大學校捨“深度模仿”土樓等中國傳統文化建築設計、歐美設計師紛紛搶灘中國“試驗”先鋒設計的報道也此起彼伏。國內的建築設計如何突破“山寨”、自成體系、分庭抗禮?建築師們不約而同地提出根在運用傳統文化——
北京奧運建築師朱锫:
“山寨”樓盤易 “照搬”文化難
惠州的“奧地利小鎮”項目耗資近60億元,“完全復制”了奧地利哈爾施塔特小鎮的主要地標建築,從集市廣場到幾百年歷史的小店,建築外觀復制得幾乎與“原版”不分彼此。這座世界文化遺產小鎮被中國建築師全面拍照、集中“復制”的情況,小鎮居民毫不知情,經歐美媒體曝光後,甚至引起歐洲議會議員的抗議,直到樓盤開發商邀請奧地利小鎮代表團來訪、締結“友好鎮”關系,才得以暫時平息爭議。而近期,歐美主流媒體再次掀起對“中國山寨版歐洲小鎮”的反思。用該鎮鎮長的話說,哈爾施塔特不怕人“復制”,因為中國的樓盤可以復制建築外形,卻無法復制建築背後的歷史、文化和傳統。
“抄襲不僅在中國有,在世界各國比比皆是,有的抄得幾乎一模一樣,有的還改一改,只看設計方或者投資方有沒有勇氣承認。”建築師朱锫說。朱锫的“數字北京”是2008年北京奧運建築中唯一一個由華人建築師獨立設計的作品,曾獲得美國《建築實錄》評選的“2007全球設計先鋒獎”。
朱锫認為,當建築很“中性”的時候,其實不存在抄襲。所謂“中性”,是指人們習以為常或全行業公認的標准,比如世界上90%的建築都是長方體,各國這類建築外形、比例、高低幾乎都一樣,算不上誰抄襲誰。“中性”還意味著沒有個性和明顯特征,可識別性低,比如紐約有許多寫字樓乍一看都很像,區別在於局部變化,這些細節也是原創設計。
反之,建築一旦具有個性,就容易被抄。朱锫說,他為北京奧運會設計的北京奧運控制中心“數字北京”在寧波和成都都有“山寨”版。因為這個建築設計的個性很明顯,所以一被抄就會很“顯眼”。不過,在比例和用途方面,這些山寨版建築與他設計的建築都不一樣。“其實,被抄襲者很無奈。因為建築的原創設計被抄襲,通常都沒法告。”朱锫說。他坦言,即使在注重知識產權的國外,對建築設計知識產權的界定也很模糊,因為設計概念受地域、地質、氣候、使用因素的影響。同類環境下出現的雷同設計,難以界定何為原創何為抄襲。建築師對設計作品付出了很多心血,抄與不抄,與建築師的修養有關,也與投資方降低成本壓力等商業倫理有關,所以目前在法律上還很難約束。
但朱锫強調,設計師可以“山寨”一個建築設計,但無法“山寨”一個城鎮。因為建築背後的文化和環境都不一樣,會隨著時間變化。比如奧地利哈爾施塔特小鎮以哥特和巴洛克風格建築聞名,這是一個由本土文化、歷史和建築共同組成的體系。沒有文化傳統而全盤抄襲建築設計是很難的。就算技術足以把羅馬城的地標性建築“完美地復制”到中國大街上,也會顯得非常難看、不倫不類,因為中國的地塊、周邊環境缺乏與羅馬建築相得益彰的人文傳統和環境。所以,復制經典的傳統建築往往並不高明,但也很難指責。
建築設計是門空間藝術,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如果大比例仿造和照搬,無疑會大大降低建築的藝術價值。對於中國一些城市跟風大建歐陸風情小鎮的做法,朱锫表示,他對這一現象很反感,他覺得這在設計上是“低端”的做法,絕不會是建築發展的健康趨勢。
但同時,他也不認為在中國做歐陸風情的建築設計就是抄襲,因為“山寨”是指非常相像乃至完全照搬。他說,至少在他看到的一些歐陸風建築中,設計師並不是完全照搬的,他觀察到一些樓盤或商業空間只是借用歐美設計風格做商業噱頭,還不到山寨的程度。
設計評論家李德庚:
西方校捨仿土樓 山寨原創互變遷
“對於山寨和原創問題,不能采取一棍子打死的態度。”設計評論家李德庚認為,山寨在當下這個時代,在中國各行各業裡都很難完全用道義上的黑白標簽去貼,不然會很武斷。現在,全世界文化就像放在一個超級市場裡,誰都可以用,也沒有權利去限制別人不得借鑒。從資源、原材料的角度而言,世界的確是“平”的,但是為什麼結果卻不盡相同?因為設計者自身的思維高度和綜合能力決定了不同的結果。所以,簡單地界定山寨和原創並簡單地批判或吶喊,都是愚蠢的做法。他說,“我相信,一個愚蠢的原創並不比一個高明的拷貝更有價值。”
前不久,一組仿中國土樓建築形式的哥本哈根大學宿捨圖片受到諸多關注,這座水上建築被譽為“世界最酷大學生宿捨”,共有7層樓360個房間,據介紹,其設計靈感來自中國福建土樓設計。“其實,西方很早就在向中國學習。”李德庚說。比如西方“抄襲”中國的指南針設計,並轉化為運用於大航海時代的羅盤。
李德庚分析說,“在一個所謂的‘文化後殖民時代’,我們無法回避文化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現代社會物質產品門類基本是按照西方模式建立起來的。從柏油馬路、路標、人行道到汽車、電腦等,最初的設計或者說原創都來自於西方。要完全脫離是不容易的,誰也沒有資格說自己是絕對原創。”
談到深圳上世紀80年代建立的世界之窗和錦繡中華等文化旅游經典案例,包括將歐陸小鎮搬到深圳,李德庚說,這其實非常真實地反應了中國那個年代的文化和心理需求。當時的人都很希望了解世界,但少有機會出去。而模仿歐美建築設計的形式給了中國人這種機會,在人造景觀面前留影會極大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非常重要的一點是,不管是深圳還是西雙版納的人們,都有想盡快實現現代化的願望,這是深層的心理需求。”李德庚強調。一些去西藏和雲南旅游的人會抱怨,當地怎麼被糟蹋成這樣、這麼不原生態了?但當地人也有現代化的願望和權利。
山寨和原創如何界定?李德庚認為從創作的角度而言,是很難確認的。他說,“嚴格來說,在全球化相互影響如此巨大的時代,在當今網絡信息通暢的背景下,沒有誰能說自己的設計完全不受他人設計的影響,或是完全沒借鑒過他人的設計。什麼叫模仿?從人學說話開始,都在模仿、學習他人,只是當人們日益成熟後,才會慢慢形成自己的思想,也就是原創的思路,但個人的點滴靈感無不受到外界的影響。”
李德庚不贊成以貼標簽和打棍子的方式來對待山寨與原創之爭。他認為首先要尊重這個大時代,設計和靈感是相互影響,相互學習,相互“照搬”的。他說,“我們總說‘山寨設計’,其實文化、政治和經濟方面哪裡沒有山寨?世界各國都在相互影響,借鑒、模仿。一個落後國家的現代化進程中,有一個時期在照搬、學習、抄襲是最快最有效的方式,不要用過分書呆子似的眼光看問題。當下的城市現代化進程是在COPY基礎上建立的,從硬件到軟件機制,世界各國都在借鑒、模仿已獲得證明的先進案例和經驗。”
“另一方面,每個人要努力擺脫抄襲。”李德庚認為,建築設計要原創,個人要多思考,西方提供的經典設計案例不是完美的,也在不斷發展,面對文化差異,現代化進程等方面的差異,照搬很多東西可以,但要提高心智。當我們把對現代化、世界和傳統文化的理解加入模仿品中去時,是可以稱之為原創的。
台灣設計師易介中:
仿歐仿古全球有 超越原創才算高
相比奧地利小鎮“山寨版”之爭的“出口轉內銷”,望京SOHO掌門人潘石屹夫婦發微博要狀告重慶美全一事,更受國內建築界、商界以及大眾的關注。
望京SOHO由“國際建築諾貝爾獎”普利茲克獎首位女性得主、當下在國際上炙手可熱的建築師扎哈·哈迪德(Zahn Hadid)擔綱總設計,獨特的曲面造型彰顯著“建築女魔頭”的不羁風格。重慶美全置業稱拒不接受望京SOHO、扎哈·哈迪德方面發出的侵犯建築設計“外觀著作權”的指責。有律師表示SOHO中國的勝訴可能性很小,最終有可能以雙方和解結束,結果是雙方都達到了吸引眼球的目的。
台灣建築師、中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博士後易介中認為,其實扎哈·哈迪德也在“抄”別人的設計。白條玻璃,弧形結構元素已是全球公認、行業通用的設計風格了,並不是她個人原創,變形設計也不是一個設計師可以壟斷的。潘石屹的設計“維權”更似一種商業炒作。易介中說,“模仿設計是可以的,關鍵是你做得像不像?形似還是神似?有創新有批判還是不論好壞全盤照搬?建築設計上的模仿沒什麼大驚小怪的。”
他舉例說,深圳的華僑城早年就模仿歐洲小鎮的建築設計,從商業角度看這是很正常的選擇,因為十年前的設計環境和商業環境,比“發揮原創”更重要的是國人“急於開拓國際視野”的市場心理。而且華僑城不僅模仿了歐洲的設計風格,也模仿了中國的古建築元素。他認為,如果建築設計的模仿是用於商業項目,比如觀光旅游業,模仿不能算抄襲。比如江蘇華西村,不僅有山寨版天安門、長城、山海關、還有美國國會大廈、法國凱旋門等“地標”。但如果建築是用於政府工程,由於建築整體關乎文化形象,全盤照搬國外設計就不合時宜了,比如“山寨白宮”之類用作政府辦公樓。
易介中進一步分析說,仿歐、仿古都是設計風潮,不僅是中國在模仿,歐美亞很多國家都在“仿古”,比如韓國也有歐洲小鎮,印度、孟加拉也有“歐美地標建築”。特別是仿古埃及、仿羅馬建築風格的設計,現在俨然成了全球范圍內的一種“主流”建築風格。如果全盤否定“山寨歐洲小鎮”,那麼上海人引以為傲的外灘怎麼辦?要知道,外灘幾乎都是歐式建築。他說,“真正讓人難受的可能是,為什麼當下中國人的建築總是仿外國,而外國人不仿中國建築?我們真該好好反省。”
為什麼要把中國變成別國的翻版?我很喜歡曼哈頓,那是個很有趣的地方。但是它是經過200年時間形成的,你想復制它,可太難了。紐約不是設計師設計出來的,它是時間沉澱出來的。”
——普利茲克獎首位中國得主王澍
福建土樓在丹麥
丹麥哥本哈根大學有一棟造型特殊的宿捨Tietgenkollegiet,設計靈感來自中國福建的土樓,被譽為世界上最酷的大學宿捨。這座圓形建築物於2007年落成,是丹麥建築師Lundgaard和Traneber Arkitekter的作品,奪得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國際獎(RIBA International Awards)。其設計概念是著重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也是丹麥政府對學生居住環境的描繪。
中式教學樓在英國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中文,感受東方文化,英國威靈頓學院耗資50萬英鎊打造了一個優雅古典的中式教學樓。據報道,該學校之所以“大動干戈”,主要是由於中國在世界事務中日益增強的影響力,以及對越來越多學生開始學習中文的市場認可。威靈頓學院校長安東尼·塞爾登也說:“隨著中國逐漸走向世界事務和商務的舞台中心,(我們的)生活越來越以中國為中心。”
“西方地標”在中國
在蘇州有一座山寨“倫敦塔橋”,是當地規劃的旅游項目,蘇州地區共有56座世界名橋的復制品。該塔橋從風格、外形上看,都與原橋非常相似,不同的是,倫敦塔橋只有2座塔樓,而蘇州“塔橋”有四座。
江蘇省阜寧縣白天鵝公園內還有一幢建築外形酷似“悉尼歌劇院”,不過用途大不相同,它其實是一個集餐飲、休閒、健身於一體的飯店。
美國“白宮”在中國也常被復制,如安徽省阜陽市颍泉區政府大樓、南京雨花區政府大樓、上海闵行區法院、重慶市法院等。據各地網友爆料,在中國酷似“白宮”和“白宮建築群”的建築就有近10棟,造價不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