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築-斗拱
日期:2016/12/14 19:22:14   編輯:古建築紀錄
我國建築在立柱頂、額枋和檐檩間或構架間,從枋上加的一層層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結構叫拱,拱與拱之間墊的方形木塊叫斗。合稱斗拱。也作枓拱、枓栱。由斗、栱、翹、昂、升組成。
斗拱的產生和發展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從兩千多年前戰國時代采桑獵壺上的建築花紋圖案,以及漢代保存下來的墓阙、壁畫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中國古典建築最富有裝飾性的特征往往被皇帝攫為己有,斗拱在唐代發展成熟後便規定民間不得使用。
斗拱,是中國古代建築上特有的構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翹、昂組成。它的產生和發展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從兩千多年前戰國時代采桑獵壺上的建築花紋圖案,以及漢代保存下來的墓阙、壁畫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中國古典建築最富有裝飾性的特征往往被皇帝攫為己有,斗拱在唐代發展成熟後便規定民間不得使用。
斗拱是中華古代建築中特有的形制,是較大建築物的柱與屋頂間之過渡部份。其功用在於承受上部支出的屋檐,將其重量或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間接的先納至額枋上再轉到柱上。一般上,凡是非常重要或帶紀念性的建築物,才有斗拱的安置。
斗拱使人產生一種神秘莫測的奇妙感覺。在美學和結構上它也擁有一種獨特的風格。無論從藝術或技術的角度來看,斗拱都足以象徵和代表中華古典的建築精神和氣質。斗拱中間伸出部仍叫做耍頭。雕著一個立雙式的青色龍頭。其兩旁的墊拱板雕半立體火焰珠一粒,象征吉祥如意。
斗拱在中國古建築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它位於柱與梁之間,由屋面和上層構架傳下來的荷載,要通過斗拱傳給柱子,再由柱傳到基礎,因此,它起著承上啟下,傳遞荷載的作用。
二、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層的桁檀挑出一定距離,使建築物出檐更加深遠,造形更加優美、壯觀。
在它成型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被作為構件大小的基本尺度(“模數”制)
後來的斗拱逐漸變為裝飾(後來采用磚牆,出檐變近許多,作用減少),也是區別建築等級的標志。越高貴的建築斗拱越復雜、繁華。
三、它構造精巧,造形美觀,如盆景,似花籃,又是很好的裝飾性構件。
四、榫卯結合是抗震的關鍵。這種結構和現代梁柱框架結構極為類似。構架的節點不是剛接,這就保證了建築物的剛度協調。遇有強烈地震時,采用榫卯結合的空間結構雖會“松動”卻不致“散架”,消耗地震傳來的能量,使整個房屋的地震荷載大為降低,起了抗震的作用。中國古建築屋頂挑檐采用斗拱形式的較之沒有斗拱的,在同樣的地震烈度下抗震能力要強得多。斗拱是榫卯結合的一種標准構件,是力傳遞的中介。過去人們一直認為斗拱是建築裝飾物,而研究證明,斗拱把屋檐重量均勻地托住,起到了平衡穩定作用。
目前對斗拱的起源有三種說法。一種認為由井干結構的交叉出頭處變化而成;一種認為由穿出柱外的挑梁變化而成;一種認為由擎檐柱演化為托挑梁的斜撐,再演化成斗拱。
斗拱在中國木構架建築的發展過程中起過重要作用,它的演變可以看作是中國傳統木構架建築形制演變的重要標志,也是鑒別中國古代木構架建築年代的一個重要依據。斗拱的演變大體可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西周至南北朝。西周銅器拱令簋上已有大斗的形象,戰國中山國墓出土的銅方案上有斗和45°斜置拱的形象。漢代的石阙、明器、畫像石和畫像磚上也有大量斗拱的形象。從漢高頤阙和四川牧馬山、山東高唐出土的漢明器陶樓上可以看出,柱頂有斗拱承托檩、梁或樓層地面枋,挑梁外端的斗拱承托檐檩,各個斗拱間互不相連。漢代以後開始在柱間用斗拱,最初是一種在現代稱為人字拱的斗拱,即在額枋上立一個叉手,上置一斗,承托檐檩。
至初唐,從西安慈恩寺塔門楣石刻《說法圖》上還可看到佛殿柱間仍用人字拱。第二階段為唐代至元代。這個時期斗拱的主要特點在於柱頭斗拱所承托的梁多插入斗拱中,使斗拱和梁架拉結在一起,順屋身左右橫出的拱也和井干狀的柱頭方(即枋)交搭在一起。建築的一圈柱頭枋和同它成直角的正、側兩面的梁交織成一個分為若干井字格的水平框架,斗拱成為各交叉處的加強節點。這時斗拱已不再是孤立的支承架或挑檐的構件,而是水平框架不可分的一部分。這個水平框架現在稱為“鋪作層”,用於殿堂型構架柱網之上,對保持木構架的整體性起關鍵作用。現存唐代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的斗拱,就是這種做法的典型實例。
宋《營造法式》中所載各種殿堂構架的斗拱與梁架結合,已不如唐代緊密,但仍類似。第三階段為明代至清代。自明代開始,柱頭間使用大、小額枋和隨梁枋,斗拱的尺度不斷縮小,間距加密。清式建築的梁不再像宋式那樣穿插在斗拱中,而是壓在斗拱最上一跳之上,直接承挑檐桁。因此,斗拱發展到明清以後便不再起維持構架整體性和增加出檐的作用。它的用料和尺度比宋式大為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