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大經堂

大經堂

日期:2016/12/14 17:33:59      編輯:古建築紀錄

    大經堂,稱“措慶都康”或“參尼扎倉”意為“顯宗經院”,是塔爾寺規模最大的殿堂,是全寺僧眾聚集禮佛、誦經的場所,也是全寺“四大扎倉”之一,位於大金瓦殿正前方。。是塔爾寺宗教組織的最高權力機構。藏式平頂建築,面積1981平方米,面寬13間,進深11間。初建於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後經幾次擴建。原為36根柱子的小經堂,後改建成80根柱子的中型經堂,最後擴建為168根柱子(其中60根在四壁牆內)的大經堂。1913年遭火焚毀,1917年重建。

    經堂草泥平頂,其上依制安放了镏金“法輪”、“金鹿”、“法幢”、“寶傘”、“摩尼”等巨型法器,金光燦爛,熠熠耀目,與大金瓦金頂奪輝爭艷,顯得極為輝煌,威嚴逼人。

    大經堂內矗立的108根明柱皆為藏式八椤柱(60根暗柱隱於牆內)對稱排列起豎。內圈18根高柱與外圍90根低柱構成風韻用途相異的兩層柱網,外柱上承橫梁,鋪設樓板成二層回廊樓,而內層高柱造成貫通二層樓頂的天井,使得能容納6000人的經堂極好地解決了通風采光問題,使大殿顯得方正勻稱,宏偉寬敞。108根明柱通體用盤龍彩雲圖案的毛毯包裹。頂棚上的五彩吊頂,方型方陣懸曳,绫筒飄逸,間垂的堆繡和藏式卷軸畫上的神佛形態各異。經堂內設蒲團上千個,可供2000多喇嘛集體誦經之用。數以百計的經卷存放在四壁的經架上;上千尊小巧精致的銅質餾金佛像置於四壁的神龛中。二樓系四合院建築。屋頂安放各式高大的餾金經幢、剎式寶瓶、倒鐘、寶塔、法輪、金鹿等,金碧輝煌,光彩奪目,與大金瓦寺交相輝映。大經堂正面底層前廊由10根藏式椤柱支承雕花披肩,魚掌魚挑相間,枋木拱起,寬9間、深1間、頂層亦為九開間廊房。經堂的樓廊共二層,分三面圍建,形成南北長、東西短的回廊院。山門朝東,二層前樓之上築漢式亭閣,亭脊正中置金輪,兩側金鹿各一,面向法輪聳耳注目。門外兩根高約20米的經幡桿上九色彩布成筒傘狀下曳,經布隨風招展,桿頂銅質镏金球光彩熠熠。門旁兩側的青獅揚威,張口雄視,如值星守崗者威武難侵,這些都是顯示經堂不同於一般僧捨與活佛院的標志。大經堂為該寺顯宗學院,設有多仁巴(顯宗博士)學位,授給修習顯宗教義高深的僧人。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