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建築是城市文明的“根”,代表著城市的風格特征,象征一個城市發展和起落,是一部古老而厚重的歷史文化。有著悠久歷史遺跡的古建築群不僅是城市極其重要的文化遺產,也是十分重要的經濟遺產。
然而,古建築的保護卻成了一個難題。尤其在中國,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保護古建築與開發新土地之間存在了一定的矛盾。是照搬國外的所謂先進經驗全部保留,還是另辟一條新的保護之路呢?
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但是一切都要以事實為依據。中國的很多古建築是磚木結構,由立柱、橫梁、順檩等主要構件建造而成,各個構件之間的結點以榫卯相吻合,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分別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種不同的結構方式。抬梁式更多被宮殿、壇廟、寺院等大型建築物采用。穿斗式則多用於民居和較小的建築物。木構架結構雖有很多優點,例如承重與圍護結構分工明確,建築物以極大的靈活性,有利於防震、抗震等。但其弊端也相當明顯,由於建築多采用木質建築材料,注重雕刻镂空,因此不宜清掃,在抗腐蝕性、隔熱性等方面表現比較差,使用壽命相對較短,這就需要在古建築保護中進行大量的維修、保養。然而,古建築的維修畢竟是耗資巨大的,結合國家財政支出的局限,古建築的保護經費遠遠不能達到最根本的需求,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對其保護形成了很大的制約和影響。
而且,由於城市在規劃上並沒有提前量,古建築又相對分散,無法集中形成舊城加以保護。看來,中國古建築的保護只能走一條新的道路。即區別對待,對於確實有重點歷史價值和文物意義的建築采取保留,修繕。而對於那些居住區,則可擇地建立一個模仿式的風貌區,而並不需要特地全部保留。畢竟,那些建築也許根本沒有保留的價值,而且也要考慮到居住在其中的居民的實際狀況。
南京老城南民宅之困
《南方周末》7月16日一篇《南京的“根”能留住嗎?》文章,這篇文章就恰好能成為一個案例供我們分析目前中國古建築保護的困局。
文中的焦點集中在南京的“老城南”,這片位於南京白下區,升州路、長樂路、健康路的老城區是拆還是留。該文中表示:作為南京的“根”古建築老城南雖然經過了總理的批示、專家學者的多方呼吁以及幾項政策的保護,但是南京老城南的軀體依舊暴露在大錘與推土機之下,拆遷工人們的鋼鐵機械對准了那些七架梁的木構大宅。死去的雕花門窗散落在倒塌的斷壁與碎磚間,粗壯的梁木四處橫陳,立向天空的幾根殘柱像巨型生物的殘骸。老城南變成了瓦礫堆雜的工地。或許此刻,我們更應該深層次的去思考古建築保護所面臨的狀況,那麼究竟古建築保護的症結在何處呢?
古建築到底要不要保護,總理的批示,專家的建議對不對?當然都是對的,古建築確實應該保護。所以,問題接踵而至,如何保護?誰來保護?誰來出錢?
《南方周末》的記者不知道是不是實地去過老城南,也許去看一下那裡的現狀,更能全面地得出新的結論。
以古為鑒 破舊立新
老城南的古建築,我們姑且這樣先稱呼這些建築。裡面住的居民組成結構是怎樣的?我看主要有兩類,一類是當地的老住戶,也許幾代人都居住於此,對這片故土有著難以割捨的感情。但是,在現今的社會中,處於這片逼仄雜亂的環境中,人們不會對自己的居住環境並不滿意,這樣一個沒有獨立衛生間,而且將來也不可能有的地方,在以前,大家都是這樣,還能接受,可是現在,估計能接受的人是越來越少了。況且任何建築都有自己的壽命,目前這些建築已經到了生命的末期,有些甚至是超期服役,居住在其中的人談什麼生活質量呢?難道保護老建築就是要居民為此付出代價嗎?還是說,居民可以走,只要房子留著,成為一些歷史的標本,這樣就算是保護了老城南,畢竟沒有了人,沒有了日常生活的氣息,老城南也就死了。
當然,人不會永遠受困於環境,老城南的一部分居民由於經濟條件的改善,早已離開了這裡,留下的房子他們當然選擇將其出租,受制於環境所以租金並不高,因為此地的生活條件有目共堵。於是,外來務工人員成了這裡的主力居民。他們對老城南是沒有感情的,他們居住在此的唯一理由是房租低廉。
於是,我們看到了更多的破牆開店,看到了更多的違章搭建,看到了更多的私拉電線,也看到了一個更加破敗的老城南。在拆遷之前,為何沒有人來及時制止,為何沒有人來大聲疾呼,任由這些建築遭到蹂躏。我們不想在這裡做更多的假設,以免有人對號入座。但是,事實是清楚的,老城南即使不拆遷,也已然是破敗不堪了。
不過,這些都不成為不保護古建築的理由。那麼我們就來分析一下,老城南中究竟有多少建築是有保護價值的,是古建築。按說南京六朝古都,古建築應該比比皆是,但是朝代更換伴隨的往往是戰爭,戰爭的破壞性大家可想而知,所以,說這裡還有什麼南唐的建築,估計也只有在夢裡才能找到了。
親自去走一個老城南,你會發現,其實,大部分建築都是近代的作品,談不上清,更別論明。這從其建築結構便可一目了然,這些建築的用途也很明確,就是為了解決當時城市不斷增加的人口的居住問題,本身的建築談不上任何藝術與歷史的作用。再加上使用時維護不當,現在早已成為危房。而那些真正有建築藝術價值的房子,估計早在那次建造過成中就灰飛湮滅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建築,年紀大,但是層次不高,如果比照瓷器打個比方,古是古,可惜只是大批量生產的日用瓷,沒有收藏價值。
當然,我們並不否認其中可能還殘存了數間有價值的建築,其中的一些細節有考古價值,針對這些建築,可請專家進行搶救性保護,將有價值的部分拆卸下來,甚至將古磚古木都拆下來,等將來,用這些古建材再重建一座古風古貌的古建築。成立一個博物館,讓後世人瞻仰。
但這樣的陽春白雪是不是真要以下裡巴人們的生活質量為代價呢,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以上是要不要保護老城南,也許讀者覺得沒必要討論,那麼我們接著討論一下如何保護老城南?誰來出錢保護。
有人脫口而出,政府呀。政府應該出這個錢來保護,那麼政府的錢是哪裡來的呢?還不是依靠稅收,也就是常說的納稅人的錢。可以,政府滿可以每年按計劃撥出一定的經費,對老建築進行修補,但是這解決不了基本的問題,純靠投入,而沒有產出,勢必不能長久。而上文也論述了,現在居住在老城南的具名本身並沒有保護這些建築的意願和能力。於是,老城南只有一條以開發養保護的道路。
拆是為了建,破舊立新,也就是最好的保護。當然,具體的辦法有很多種,這也需要專門組織一個論壇,從多方面進行論證,既要考慮保護,也要從成本上進行核算。
在這點上,也許上海對石庫門建築的方式有所參考價值。人們現在去上海旅游,去參觀石庫門建築也很少往舊區去,而是去新天地,雖然有很多人認為新天地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老建築,但它卻很好的把握了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精神。
保護古建築是一種對歷史負責的態度,但是,古建築應該給人以美的享受,而不是成為一種枷鎖和負擔。我們要傳承的是歷史的精神,而歷史精神往往就是開拓的精神,死守著一片古建築並不能為這些古建築帶來新的生命,反而更讓古建築顯得荒涼和落寞。南京的“根”並不是這些具體的房子組成的,生活方式的改變已經不可逆轉,記憶中的美好也往往是由於那些不在清晰的輪廓而顯得朦胧,但真要是實實在在出現在面前,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那份美好也就不存在了。
南京的“根”並沒有那麼容易被摧毀,南京的歷史就證明了這一點,無論時代如何改變,南京人還是南京人,那些引以為傲的東西已經滲透在他們的血液之中,當然,有些該忘記的也就忘記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