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湖州:太湖之濱的璀璨明珠

湖州:太湖之濱的璀璨明珠

日期:2016/12/13 22:40:12      編輯:古建築紀錄

帶著輝煌從記憶深處走來懷著喜悅跻身國家名城:太湖之濱的璀璨明珠

——寫在獲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際

文/成果 俞建芳 吳晔陳 悟憲

公元2014年7月24日,無疑將載入湖州市的史冊!

這天,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從北京傳來,國務院正式發布了《國務院關於同意將浙江省湖州市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批復》。由此,湖州市正式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自此,我省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已達到8座!

盼望已久的喜訊傳到湖州,湖城人笑逐顏開,奔走相告。一片喜慶,像過節一樣……

“終於功成名就!”“申名”的全程參與者們,激動之情更是溢於言表。日前在面對我們走訪時,湖州市住建局負責人仍是難掩興奮:“3年的‘申名’工作非常艱苦,但為了成功晉級,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這天起,名城湖州必將更加璀璨奪目!“再接再厲,加快步伐,做實做好保護傳承。”湖州人踏上了新的征程……

湖州古城:光耀千年

——走近湖州:江南望郡璀璨明珠

她是一座建城時間達2000多年的古邑。

她是我國絲、瓷、筆、茶文化的重要發祥地。

她是“太湖溇港圩田系統”萌生發展最早的地區。

她因太湖而得名……

她,就是湖州市。浙北的歷史名城,太湖南岸的璀璨明珠。

絲綢之府、魚米之鄉、文化之邦、吳越古邑、東南望郡——簡樸的20個字,蘊含著異常豐富的遺存內涵,十分悠遠的時空信息。僅僅5個詞組,已足以表明,湖州這座江南望郡的歷史厚度和文化豐度!

湖州,100萬年的人類活動史,5000多年的農耕文明史,2262年的建城史。商文丁時,與蘇州、會稽屬吳國之“三吳”。戰國時,楚春申君黃歇設菰城縣,為湖州行政之肇始。自三國孫吳置吳興郡以後,湖州一直是郡、州、路、府、地區、市的治所,至今已有1748年。

湖州歷史城區,以秦末項羽所建的子城為核心,“兩溪聚一城、四水抱城斜”的傳統格局保留至今,城水相依風貌獨特。衣裳街、小西街兩片歷史文化街區,風貌保存較為完整,充分展示了因水成市、沿河設街、逐水而居的典型江南水鄉特色。市本級,擁有全國重點文保單位10處,浙江省文保單位19處,市級文保單位105處,已公布第一批歷史建築50處。

湖州,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成效突出,已形成具體完整的保護體系。尤其是南浔古鎮,水鄉特色濃郁,獨特的中西合璧江南宅第建築,極具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大運河湖州南浔段(頔塘故道),列入世遺名錄。1991年,湖州成為我省首批歷史文化名城。

2011年,湖州啟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申報工作。市委、市政府高瞻遠矚,相關部門群策群力,各界群眾積極參與,名城保護與申報工作全面推進,碩果頻頻。2013年春,省政府認為:湖州市“歷史源遠流長,文化遺產豐富厚重,地域文化特色鮮明,保護工作成效顯著,已基本具備申報條件”,正式向國務院遞交“申名”請示。

2014年7月,國務院批復同意湖州市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指出,湖州市歷史悠久,遺存豐富,太湖溇港文化景觀價值突出,城區傳統格局和風貌保存完好,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湖州遺存:應保盡保

——聆聽湖州:眾志成城保護傳承

炎夏大熱。恰逢喜慶之際,我們來到這座名城,分享湖州人的喜悅,傾聽古城的變遷述說,感受悠久的歷史文化,品味傳承的珍貴記憶……

“不經意間,你就會走在古城牆上”

漫步在湖州街頭,古色古香的飛英塔、芳香四溢的周生記、張氏舊宅建築群、蕩氣回腸的項王城、近代江南園林小蓮莊……時不時地與你相遇,讓人流連忘返。現代化的湖城中,彌漫著濃濃的歷史文化氣息。

走在市中心繁華商圈的愛山步行街,會經過一段透明的“玻璃路”,腳下就是子城城牆遺跡。無論首次到湖州的游客,還是土生土長的湖州人,都會驚歎與老湖州的親密接觸,仿佛那久遠的歷史就呈現在眼前……

“子城城牆遺存,包括唐五代到北宋、南宋3個時期。”隨行的市住建局干部介紹說,2006年舊城改造時被發現。湖州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視,立即組織搶救性發掘。調整愛山步行街建設規劃,對城牆遺址進行原地保護。城牆遺址的挖掘保護與展示,被公認為城市建設與遺產保護互相促進的典范。

子城與更早時期的下菰城、邱城合稱湖州“三城三址”,是太湖流域城市發展變遷中的典型代表。漢代,烏程縣治由菰城遷於子城。從此,湖州城以始建於秦末的子城為核心,“兩溪聚一城、四水抱城斜”的傳統格局保留至今。府城獨特的“龜甲”形城廓仍清晰可辨,保留了城水相依、望山近水的城市風貌,保存著古城河網、道路、街巷的傳統格局。實屬難得!

衣裳古街,白牆黑瓦,深巷長弄,河埠碼頭,商戶林立;小西街古街、古巷、古河埠,生活居住氣息延續至今。衣裳街區和小西街區,是湖州市區的2片歷史文化街區。皆因水而生、臨水而建,並因水塑形,是這座江南水鄉古城的典型縮影,匯聚成一部“看得見的城市史”。其眾多的歷史遺存,橫向展示著湖州寬廣而深厚的閱歷,縱向記載著城市的史脈與傳承。歷經漫長歲月,許多文物建築、歷史建築殘缺不全、搖搖欲墜。幾年來,湖州建立名城、街區與文保三個層次的框架,開啟了街區保護漸進式的修繕工程,並取得初步成果。此刻,我們徜徉在這歷史街區,仿佛進入了那遙遠的昨天……

“三城三址”,古色街區,相映成輝,成為湖州“申名”的有力支撐。

“成為國家名城,是全市人民的夢想”

“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全市人民的夢想。”湖州市文物處負責人表示,國家名城是名城保護中的最高級別,不僅可提高保護地位,更是增強文化自覺的體現,還可提升湖州城市的文化軟實力。

在新一輪城市發展的規劃中,湖州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提出了強化名城保護工作的新定位。2011年9月,正式啟動申報國家名城工作。

古城保護,首抓規劃,龍頭引領。勇於創新的湖州,一反常規,“申名”一啟動即開始了保護規劃的修編。從北京特邀經驗豐富的中規院專家,高起點全面規劃。理清了規劃思路,梳理了保護內容,摸清了家底,挖掘了湖州歷史文化核心價值。市住建局負責人指出:“我們建立了以名城保護總體規劃為總領,由街區保護規劃、古村保護規劃、歷史文化展示利用規劃、毗山遺址保護規劃等,組成完善的名城保護規劃體系。”

涉及名城保護、街區保護、文物古跡保護等的規范性文件,相繼出台。名城保護、文化遺產保護逐步走上法制化軌道。

全市上下總動員,以“申名”工作為抓手,全面推進文化遺產保護,提升古城歷史人文價值,擦亮本土歷史人文“底色”。正確處理經濟社會發展與文化遺產保護的關系,形成政府主導、全社會參與的保護格局。

“我生於斯長於斯,其實卻缺少對湖州的系統認識。‘申名’可使青年人參與寶貴遺產發掘,增強對家鄉的熱愛和自豪。”一位90後青年表示要積極參與。

“湖州人文資源豐沛,對中華文明作出過特殊貢獻。”湖州圖書館負責人熱贊“申名”,抓緊了當地傳統文化的研究。

事實上,“國家名城”這張名片,喚起了專家學者、鄉賢百姓濃烈的鄉愁記憶,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申名辦發起的“個性標簽和名城老照片”征集活動,在全城引起熱烈反響,有位市民竟一人創作了18條!“文·輝古今,水·韻天下;韻·承千年,景·秀江南”等,佳作多多……

“當地的主流媒體也積極參與。”《湖州日報》等持續跟進宣傳,弘揚“申名”旋律,助推保護深入,做了大量生動深入、激勵人心的報道……

“申報國家名城,與實力湖州、魅力湖州、幸福湖州緊密關聯”,市文物處負責人認為:作為解讀湖州的關鍵詞之一,“申名”與每一個湖州人息息相關;雖然是政府的公共決策,但涉及到家鄉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傳承,“申名”已化為湖州民眾的共同訴求和行動。

全民參與,是保護古城不竭的源動力。從市到行政村的4級文保網絡逐步建立,形成了一支上千人的文保志願隊伍。

“‘一把手’工程,全面抓全力干全方位保”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考量的,不僅僅是一座城市歷史文化的厚度,更考量著這座城市對歷史文化保護的態度。

“我們的‘申名’工作,是實實在在的‘一把手’工程,科學規劃,嚴格保護。”湖州市申名領導小組相關人員介紹說,從落實城市整體發展的定位,到文物保護、街區整治、規劃修編、輿論宣傳、政策機構、資金保障等,兩屆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都鼎力支持,親力親為。

在理順規劃的基礎上,湖州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掛帥的遺產和名城兩個保護委員會,建立健全了名城保護、文化遺產保護各類機構。開明的決策者,敢於擔當,善於采納各方的真知灼見。上下左右齊用心,多股力量正相加,生發出巨大的疊加效應,有序、有力、有效地全面推進了名城保護工作。

“湖州的名城保護工作,真抓實干,扎實推進。”在湖州市住建局的總結中,用了5個“抓”:抓好歷史城區保護展示,抓好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抓好文保單位、歷史建築的保護,抓好歷史文化村鎮保護,抓好傳統文化和非遺文化保護。其每一個“抓”的下面,都有不少翔實的內容,讀來令人感奮!

歷史文化街區,是名城保護的難點。按總體格局、風格、風貌不變的原則,湖州完成了衣裳街區的保護性修繕工程,修繕各級文保單位、歷史建築28處。南浔古鎮的保護,更是走出了一條古鎮保護與經濟發展和諧共存、相互促進之路。按“保護老城,建設新區”的模式和“修舊如舊、維系傳統”的框架,街區的保護性修繕工程推進有序。小西街區的保護性修繕整治也已展開……

漫步湖城,也許不用細細觀察,你就能感受到極大變化:越來越多的老街、老房、名人故居被保護和展示出來,古城山水環境越來越好。衣裳街歷史風貌得到修復;陳英士、沈家本和趙孟頫等大批名人故居,相繼開門迎客;飛英塔、小蓮莊、鐵佛寺等文保單位舊顏換春,沐浴新光。先後對飛英塔、張氏舊宅建築群、名人故居、宗教遺產等文物古跡實施維修工程30余項,面積逾3萬平方米。

“‘十一五’以來,湖州已投入22個億!”湖州市領導總結說,按照“找出來、保下來、用起來、亮出來、串起來”的思路,對歷史文化遺產進行挖掘、保護和展示、利用,構建歷史文化名城實質的、外在的表現系統。已建成並開放了大批湖州歷代名人紀念館,充分展現著湖城的歷史文化內涵……

國家建設部、文物局和名城委,省建設廳、文物局等,對湖州的“申名”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去年11月,“國家名城評估考察組”經實地考察,認為湖州“歷史悠久,地位重要;歷史文化遺存豐富,特色鮮明;歷史建築集中成片,水鄉特色濃郁;歷史城區傳統格局獨特,風貌保存較好;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類別多樣……”明確表態:湖州已具備申報的基本條件!

“太湖溇港文化景觀,價值堪比四川都江堰”

關於古城的保護,“溇港農耕文化景觀”是值得特別講述的。此次國務院在簡短的正式批復中,就特別指出:太湖溇港文化景觀價值突出。這也是年前國家名城評估考察組高度肯定湖州的一條。

專家們公認:她是湖州歷史文化遺產中濃墨重彩的獨特一筆。我國已故水利泰斗鄭肇經,在其名著《太湖水利技術史》中寫道:“太湖南岸的塘浦圩田,是古代太湖人民變塗泥為沃土的一項獨特創造,在我國水利史上的地位,可與四川都江堰、關中鄭國渠媲美。”

曾幾何時,這方寶地竟是茫茫沼澤。如何變成“天下糧倉”,“絲綢之府”、“文化之邦”的興盛靠什麼滋養?是“申名”,掀開了溇港圩田的神秘面紗。

“一萬裡束水成溇,兩千年繡田成圩”。史前,沿太湖南岸一線是一片沼澤,先民飽受洪澇災害之苦。為防洪洩洪,早在3800多年前,湖州先民在城東毗山漾濕地上,開挖了第一條南北向的“毗山大溝”,亦即世界上最早的溇港。

自東晉修築頔塘後,頔塘與橫塘、溇港構成了密集的水網,把湖州與織裡、南浔等市鎮串聯成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形成由溇港—圩田—運河、城—鎮—村組成的帶狀人居環境體系。目前,在瀕太湖47條古溇港的入口處和水鄉古村,仍能清晰地看到溇、閘、橋、亭、寺、船、橋步、廊街、駁岸、系纜石、車水埠頭、市集、牌坊等。正因為此,才有“水晶晶的湖州”之昵稱。

有研究者認為,太湖溇港圩田系統以“塘、浦、圩、田”的水系布局,既像城堡又似古城的圩圍。圩堤是“城牆”,水閘是“城門”,中間的田埂是“馬路”,圩中的水渠是“市河”。網格式的大田種莊稼植物,外圍的圩堤種桑植樹,每個圩圍都有一條繞圩河。城堡式的圩圍,具有較強的抗旱排澇能力。塘浦圩田這一獨特的太湖防洪洩洪水系,至今仍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她是湖州歷史文化和市鎮網絡體系的繁衍和繁榮之根”。

溇港圩田及其衍生的“桑基圩田”、“桑基魚塘”和運河網絡,滋潤和豐富了光輝燦爛的“吳越文化”,孕育了“富饒、秀美、宜居、樂活”的“江南清麗地”。“魚米鄉、水成網、兩岸青青萬株桑”。塘浦圩田所催生的稻文化、魚文化、絲綢文化等文化景觀,構成了太湖南岸風光獨具的溇港文化帶。坐落在太湖湖畔的義皋古村落,可謂曼妙溇港文化帶上的明珠。

鳥瞰義皋古村落,可看到兩條綢帶般流淌的運糧河,將義皋溇分為繁華的義皋集市、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和朱家廟自然村3部分。稍近,有名的“義皋四橋”——陳溇塘橋、尚義橋、常勝塘橋等盡收眼底。它們猶如“綢帶”的環扣,將古村落老街、民居的素樸與河水的靈秀聯結到一起。

“義皋古村落的保護開發,是在原址上新建一個旅游景區,以溇港文化帶動古村落開發建設。”村干部胡根才說,根據“原樣保護、原貌恢復”原則,旅游景區突出溇港文化、太湖漁文化和古村落文化,進行保護性修復,並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

與義皋古村落一樣,整個溇港圩田區域,也正在進行保護性開發中……

由塘浦圩田和溇港圩田架構的江南運河水系,已成為全國內河航道最發達的地區之一。以頔塘為主干的水上大動脈,年運力已超億噸,約占全市水路貨運量的80%以上,相當於3條滬寧鐵路。頔塘也因此成為海河聯運的“黃金水道”,被譽為“東方的萊茵河”。“她為湖州接軌大上海,融入長三角,跻身世界第六大城市群,作出著巨大的貢獻”。

湖州文化:魅力無窮

——解讀湖州:悠久歷史深厚底蘊

湖州,處浙江北部,東鄰嘉興,南接杭州,西依天目山,北瀕太湖,與無錫、蘇州隔湖相望。

湖州,聚太湖靈氣,秀甲東南,文化底蘊十分深厚。勤勞智慧的湖州人民,傳承創新,開放交流,兼收並蓄,形成了特色鮮明、深厚底蘊、豐富內涵的地域文化,留存了眾多的文化遺產。除了上述的太湖溇港農耕文化始發地,還是湖筆文化的誕生地,絲綢文化的發源地,茶文化的發祥地,“湖學”的興盛地,文化名人的集聚地……

絲綢文化的發源地。錢山漾遺址出土的絲、麻織品和絹片,距今4000多年,是我國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家蠶絲織物之一。三國吳時,湖州絲綢已作為貢品進貢王室,並漂洋過海,開創了“海上絲路”。明中葉以後,湖州更成為全國蠶絲集中產銷地,並由此產生了絲行、綢莊和缫絲紡織企業。1851年,英國舉辦萬國工業博覽會,湖州商人徐榮村寄送的12包“榮記湖絲”獲得金銀大獎,成為我國首個獲得國際大獎的民族工業品牌。湖州人民還將種桑、養蠶與養魚相結合,發明了“桑基魚塘”的種養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我國唯一保留完整的傳統生態農業模式。

湖筆文化的誕生地。湖筆制作已有2000多年歷史。憑借其“尖、齊、圓、健”四大特色,被譽為“毛穎之冠”、“文房四寶”之一。湖筆之鄉善琏鎮,相傳秦大將蒙恬“用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外衣)”發明了毛筆,因此善琏建有蒙恬廟供之。湖筆筆尖有一段整齊而透明的鋒穎,是用上等山羊毛經過浸、拔、並、梳、連、合等近百道工序精制而成。白居易曾以“千萬毛中揀一筆”和“毫雖輕,功甚重”來形容制筆技藝之精細,故有“毛穎之技甲天下”之說。

茶文化的發祥地。早在漢代,湖州就有種茶、制茶、飲茶的習俗。自晉代始,溫山御荈、紫筍等湖州茶屢為貢品。世上首部茶文化專著《茶經》,即是陸羽在湖州寫就。湖州茶文化,衍生出了茶事、茶藝、茶俗、祭祀、茶文、茶詩、茶會等。“茶道”一詞,也最早始於唐代湖州人、著名茶僧皎然的茶詩中,比日本使用茶道一詞早800多年。

“湖學”的興盛地。湖州教育家代不乏人,曾先後創辦了我國第一所體操學校、第一所地質研究所、我省第一所省立中等工業學校(今浙大前身)等。其影響最大的是北宋時期著名教育家胡瑗,在湖主持州學,首創因材施教、明體達用,提倡既要明德立志,也要注重培養實際能力,世稱“湖學”。對後世產生重大影響。

文化名人的集聚地。深厚的歷史人文澤被,使湖州代有才人,“其冠簪之盛,漢晉以來敵天下三分之一”。自唐至清末,有進士達1530人,其中狀元16人。歷代大家卓然,王羲之、王獻之、沈約、孟郊、張志和、顏真卿、蘇東坡、秦觀、趙孟頫、凌濛初等,或為本籍,或寓居湖州,或為官一方,留下了大量詩文、書畫作品。湧現了大批書畫家、藏書校勘纂輯家、教育家、法學家、地質學家、紅學家等。我國傑出人才最多的51座城市中,湖州名列第10,為中華文明的傳承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湖劇。舊稱湖州灘簧,曾稱“小戲”、“花鼓”、“湖州文戲”等。流行於湖州、嘉興各縣,及毗鄰的吳江、余杭等地,采用湖州吳語方言演唱。湖劇是浙北地區唯一具代表性的地方戲曲劇種,是中國戲曲和湖州文化密不可分的一部分。2010年,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

此外,塔裡塔、廟裡廟、橋裡橋,人稱湖州三絕。建於唐朝的飛英塔,“塔中有塔”的獨特造型為海內孤例。潮音橋“橋裡橋”的特殊形制,在中國古代橋梁史上也罕見。嘉業堂藏書樓,是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宏大、功能最齊全的私家藏書樓之一;毗山遺址,是浙江地區保存最大、最為完整、堆積也最為豐富的馬橋-商周時期大型聚落遺址……

秉承悠久厚重的歷史文脈,沐浴燦爛隽永的人文光輝。湖州從記憶深處走來,歷久彌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對湖州古城的肯定,同時也更好地促進著湖州對歷史文化遺存的保護……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