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6日至20日,新寧縣人民政府邀請了古建築專家劉敘傑先生來縣對文物古跡進行了考察,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意見。
劉敘傑先生是本縣籍中國古建築泰斗劉敦桢先生的兒子,現任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史學會副會長,中國文物學會傳統建築及園林委員會副會長,中國園明園學會學術委員,江蘇省文化廳文物局文物保護專家組成員,南京東南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等職,從事古建築研究40多年,曾三次回到新寧。下面是他這次考察之後的講話摘錄。
這幾天,文物局負責人帶我走了很多地方,看了一下。看了以後,我覺得很高興。主要是3個廊橋:一個是廻溪橋,一個是龍潭橋,一個是廻龍橋,這3個橋保存得都不錯。尤其是西村坊的廻溪橋,我覺得價值更高,雖只有兩墩,橋不大,但是橋很精致,它裡面的梁架都有雕刻。橋,我也看過不少,但梁架雕刻得這麼精致的還是少見的。在中間的脊頂上面有工匠的題字,這也是了不起的。因為在以前都瞧不起工匠,一般都是那些縣官、那些知府修了什麼東西,很少有工人師傅的名字。現在我們研究古建築,除了它的史料以外,還要研究它的工藝的話,就脫離不了這些老工匠。所以我們對老工匠的一些記載就非常少,這非常重要,我回去以後要寫一個新寧的古建調查筆記,當然不是詳細的調查報告,那樣的話,是要做測量的。即使這樣的話,我覺得撐到現在也不容易,特別是龍潭橋和廻龍橋,跟以前江口橋建築風格一樣,都是5個墩6個孔。在父親的書裡,寫過中國的廊橋。我們古建築書中最早寫到廊橋的是1944年,特別是家鄉的江口橋還有些照片。父親回來的時間不太長,但他還是盡可能的把家鄉的一些東西記下來,所以我這次回來都很關心這個江口橋。但,江口橋已經不存在了,可龍潭橋、廻龍橋還在,它們的制式還是一樣。雖然江口橋不在了,這兩個橋在,也是一個很好的記憶。所以,我很希望新寧要把這三座橋保護好。
第二個就是三渡水牌坊,雖然是清代的,但雕刻的非常好,很工整、華麗,比我看過的其它的一些牌坊要細致、漂亮。聽說是目前邵陽市保存最好的牌坊,這是新寧的榮幸與驕傲。雖然是封建的東西,但從建築藝術風格來說是很難得的,這是新寧的一個寶。
另外,放生閣也上報了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又准備維修,這很好。我看了設計圖,這個建築應該是關於佛教的。因為有個老和尚一直住在那裡。這個和尚原來也是做官的,在明朝末年崇祯皇帝死了以後,才棄官做了和尚來到新寧。他一直在放生閣住了三十幾年,死在了這個地方,縣志裡有很多關於他的記載,包括詩詞。從性質上來說應該是佛教的一個寺廟。從建築布局來說,跟其他寺廟不一樣,不是對稱的,也不是四合院,是比較自由的布局。以欣賞山水風景來設計的,在其他地方不多見。對放生閣的修復我有個意見,就是後面的亭子不是做得很好,太大了點,顯得雍腫。你們可以請其他的專家考慮一下。還有,後面有個樓用的是西式屋架,是橫架式的,現時不是橫架式的,這兩點請改一下。我們在做古建築的維修時,最好不用現代的材料。亭子的設計方案,用了鋼筋混凝土做基礎,這樣不好。我建議不用木頭的話,用石頭的也可以。其實鋼筋混凝土也不是很經久,一般也就是四五十年,有時候還不如木頭。所以,我認為:修復古建築最好不用鋼筋、水泥這些東西。放生閣從歷史講的話,最遲也在清初年間,歷史還是比較悠久的。在我們縣很有名氣,構造很有特點,我覺得完全可以申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如果維修做得好,也許可更上一層樓,這就靠文物部門的努力了。
還有就是名勝古跡,我看一渡水的西村坊名居這個建築群很不錯,雖然已經拆掉了一部分,但留下來的還是非常可以的。有個別地方沒人在住,屋頂壞了的地方比較多。所以,我想請縣政府安排一定的經費由文物局負責進行搶救性維修。因為沒人住,所以沒人管理,趁現在不是很嚴重,應及早加以維修。關於民居怎麼用,我稍後再講。
關於古建築,我再講白沙老街。白沙老街還是保存得比較好的,要說完整性,大概70%左右吧。要維修、恢復的話,還不是太費勁。比有些地方的古建築好得多,我們縣應該就這一條古街吧,應該好好保留。因為現在全國古建築非常少,更加顯得珍貴。有些古建築是後來做的假古董,那就經不起推敲了,是模仿的。而我們這些貨真價實的古建築有個特點,街的盡頭處有個廟。這個廟叫吉祥廟,跟其它古建築不一樣,很有特點。我們看古建築不光看它的造型及年代久遠,還要看它的特點。這個特點其他地方沒有,那這就是我們的優勢了。另外,我看這個建築還有個優點,它含有四、五種民間的做法,主要是牆:有的用普通土磚,有的用鵝卵石。主要是牆角,就是土磚加木板。這個土磚還能造很高,因為過去就六七米高,還保存得這麼好,這也是值得我們注意的。當然,我們還要知道,它的那個土磚是怎麼做的,裡面摻了什麼原料沒有。比如稻草、其它什麼東西沒有,它是怎麼制成的。雖然現在已進入21世紀,我們看到的都是一些現代化的建材,但我們能用這樣的東西也能建成現代房屋,何妨不可借鑒。況且,土磚冬暖夏涼,現在在國外搞生土建築,有很多優點。所以,我們不要看不起祖宗的落後工具。比如用土磚做框架中的牆,或者建個一兩層的房子都還可以的。其實古建築中用到的三合泥,比現在的水泥、砂漿就要好。明朝朱元璋的皇陵也是用的三合泥。以前皇帝能用,我們怎麼就不能用。而且水泥、砂漿這東西不經久,水泥結構力頂多50年。還有水泥的缺點,它把磚頭結牢了,你搬都搬不下來,不利維修。所以,三合泥對我們修復古建築很有好處。我過去接觸過的一些古建築,比如宋代的塔還是黃泥漿,我覺得傳統的材料、傳統的工藝我們還是要研究,不要盲目使用,加以提煉,加以科學論證,反復實驗,還可以適當的推廣。還有山石田的劉氏宗祠,這個等會我再專門的講一下。我在這裡也就看了這麼一個宗祠,其它的我沒有機會再去。還有一些房屋看來很普通,它就是一個商鋪,一個櫃台。現在江南這種商鋪很少見,在蘇州我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個這樣的商店,也是清朝的。但我們新寧比較多,起碼有五、六個。像劉氏宗祠旁邊就有一個,我看窗台怎麼伸出來的,一問鄰居說以前是一個商店,這是需要保留的,也是我們要保護的內容。總的來說,我們看過的這些古建築,無論是風格、藝術,包括裝飾都很有特色。像放生閣屋角的翹檐,西村坊一個房子的屋頂做了一個“貴”字,我們稱之為脊花。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這在我們縣、在我們國內也是少見的。還有一些窗的做法也很有特色,有明窗、盲窗、門照,門上的屋檐,不錯,很有特點。還有天井、排水溝的做法,還很不錯。希望我們文物部門能成立一個古建築展覽館,並將其保存好。
2009年11月16日至20日,新寧縣人民政府邀請了古建築專家劉敘傑先生來縣對文物古跡進行了考察,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意見。
劉敘傑先生是本縣籍中國古建築泰斗劉敦桢先生的兒子,現任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史學會副會長,中國文物學會傳統建築及園林委員會副會長,中國園明園學會學術委員,江蘇省文化廳文物局文物保護專家組成員,南京東南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等職,從事古建築研究40多年,曾三次回到新寧。下面是他這次考察之後的講話摘錄。
這幾天,文物局負責人帶我走了很多地方,看了一下。看了以後,我覺得很高興。主要是3個廊橋:一個是廻溪橋,一個是龍潭橋,一個是廻龍橋,這3個橋保存得都不錯。尤其是西村坊的廻溪橋,我覺得價值更高,雖只有兩墩,橋不大,但是橋很精致,它裡面的梁架都有雕刻。橋,我也看過不少,但梁架雕刻得這麼精致的還是少見的。在中間的脊頂上面有工匠的題字,這也是了不起的。因為在以前都瞧不起工匠,一般都是那些縣官、那些知府修了什麼東西,很少有工人師傅的名字。現在我們研究古建築,除了它的史料以外,還要研究它的工藝的話,就脫離不了這些老工匠。所以我們對老工匠的一些記載就非常少,這非常重要,我回去以後要寫一個新寧的古建調查筆記,當然不是詳細的調查報告,那樣的話,是要做測量的。即使這樣的話,我覺得撐到現在也不容易,特別是龍潭橋和廻龍橋,跟以前江口橋建築風格一樣,都是5個墩6個孔。在父親的書裡,寫過中國的廊橋。我們古建築書中最早寫到廊橋的是1944年,特別是家鄉的江口橋還有些照片。父親回來的時間不太長,但他還是盡可能的把家鄉的一些東西記下來,所以我這次回來都很關心這個江口橋。但,江口橋已經不存在了,可龍潭橋、廻龍橋還在,它們的制式還是一樣。雖然江口橋不在了,這兩個橋在,也是一個很好的記憶。所以,我很希望新寧要把這三座橋保護好。
第二個就是三渡水牌坊,雖然是清代的,但雕刻的非常好,很工整、華麗,比我看過的其它的一些牌坊要細致、漂亮。聽說是目前邵陽市保存最好的牌坊,這是新寧的榮幸與驕傲。雖然是封建的東西,但從建築藝術風格來說是很難得的,這是新寧的一個寶。
另外,放生閣也上報了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又准備維修,這很好。我看了設計圖,這個建築應該是關於佛教的。因為有個老和尚一直住在那裡。這個和尚原來也是做官的,在明朝末年崇祯皇帝死了以後,才棄官做了和尚來到新寧。他一直在放生閣住了三十幾年,死在了這個地方,縣志裡有很多關於他的記載,包括詩詞。從性質上來說應該是佛教的一個寺廟。從建築布局來說,跟其他寺廟不一樣,不是對稱的,也不是四合院,是比較自由的布局。以欣賞山水風景來設計的,在其他地方不多見。對放生閣的修復我有個意見,就是後面的亭子不是做得很好,太大了點,顯得雍腫。你們可以請其他的專家考慮一下。還有,後面有個樓用的是西式屋架,是橫架式的,現時不是橫架式的,這兩點請改一下。我們在做古建築的維修時,最好不用現代的材料。亭子的設計方案,用了鋼筋混凝土做基礎,這樣不好。我建議不用木頭的話,用石頭的也可以。其實鋼筋混凝土也不是很經久,一般也就是四五十年,有時候還不如木頭。所以,我認為:修復古建築最好不用鋼筋、水泥這些東西。放生閣從歷史講的話,最遲也在清初年間,歷史還是比較悠久的。在我們縣很有名氣,構造很有特點,我覺得完全可以申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如果維修做得好,也許可更上一層樓,這就靠文物部門的努力了。
還有就是名勝古跡,我看一渡水的西村坊名居這個建築群很不錯,雖然已經拆掉了一部分,但留下來的還是非常可以的。有個別地方沒人在住,屋頂壞了的地方比較多。所以,我想請縣政府安排一定的經費由文物局負責進行搶救性維修。因為沒人住,所以沒人管理,趁現在不是很嚴重,應及早加以維修。關於民居怎麼用,我稍後再講。
關於古建築,我再講白沙老街。白沙老街還是保存得比較好的,要說完整性,大概70%左右吧。要維修、恢復的話,還不是太費勁。比有些地方的古建築好得多,我們縣應該就這一條古街吧,應該好好保留。因為現在全國古建築非常少,更加顯得珍貴。有些古建築是後來做的假古董,那就經不起推敲了,是模仿的。而我們這些貨真價實的古建築有個特點,街的盡頭處有個廟。這個廟叫吉祥廟,跟其它古建築不一樣,很有特點。我們看古建築不光看它的造型及年代久遠,還要看它的特點。這個特點其他地方沒有,那這就是我們的優勢了。另外,我看這個建築還有個優點,它含有四、五種民間的做法,主要是牆:有的用普通土磚,有的用鵝卵石。主要是牆角,就是土磚加木板。這個土磚還能造很高,因為過去就六七米高,還保存得這麼好,這也是值得我們注意的。當然,我們還要知道,它的那個土磚是怎麼做的,裡面摻了什麼原料沒有。比如稻草、其它什麼東西沒有,它是怎麼制成的。雖然現在已進入21世紀,我們看到的都是一些現代化的建材,但我們能用這樣的東西也能建成現代房屋,何妨不可借鑒。況且,土磚冬暖夏涼,現在在國外搞生土建築,有很多優點。所以,我們不要看不起祖宗的落後工具。比如用土磚做框架中的牆,或者建個一兩層的房子都還可以的。其實古建築中用到的三合泥,比現在的水泥、砂漿就要好。明朝朱元璋的皇陵也是用的三合泥。以前皇帝能用,我們怎麼就不能用。而且水泥、砂漿這東西不經久,水泥結構力頂多50年。還有水泥的缺點,它把磚頭結牢了,你搬都搬不下來,不利維修。所以,三合泥對我們修復古建築很有好處。我過去接觸過的一些古建築,比如宋代的塔還是黃泥漿,我覺得傳統的材料、傳統的工藝我們還是要研究,不要盲目使用,加以提煉,加以科學論證,反復實驗,還可以適當的推廣。還有山石田的劉氏宗祠,這個等會我再專門的講一下。我在這裡也就看了這麼一個宗祠,其它的我沒有機會再去。還有一些房屋看來很普通,它就是一個商鋪,一個櫃台。現在江南這種商鋪很少見,在蘇州我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個這樣的商店,也是清朝的。但我們新寧比較多,起碼有五、六個。像劉氏宗祠旁邊就有一個,我看窗台怎麼伸出來的,一問鄰居說以前是一個商店,這是需要保留的,也是我們要保護的內容。總的來說,我們看過的這些古建築,無論是風格、藝術,包括裝飾都很有特色。像放生閣屋角的翹檐,西村坊一個房子的屋頂做了一個“貴”字,我們稱之為脊花。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這在我們縣、在我們國內也是少見的。還有一些窗的做法也很有特色,有明窗、盲窗、門照,門上的屋檐,不錯,很有特點。還有天井、排水溝的做法,還很不錯。希望我們文物部門能成立一個古建築展覽館,並將其保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