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核桃拼貼工藝
滿族剪紙
年畫刻板
長春10月22日訊 做工精細的根雕、經濟實用的草編、飽滿光滑的葫蘆畫……昨日,“喜迎十八大·吉林省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傳承才藝展示博覽會”在東北亞藝術中心開幕。這次民族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動展示的盛會,吸引了全省眾多民間文藝家和非遺傳承人,他們在多年傳承保護技藝成果的基礎上,精選出300余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參展。同時,100位傑出的民間文藝家和文化遺產傳承人在現場展示才藝。
本次博覽會由省文化廳、省文聯、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辦,長春市二道區政府、吉林省東北亞藝術中心承辦,省委宣傳部副部長許雲鵬等領導出席開幕式並參觀展覽。本次展覽為期7天,將持續到10月27日結束,廣大市民可免費參觀。
山核桃拼貼工藝
曾亮相“世博會”
在展覽中,長白山野山核桃拼貼工藝作品一亮相,就深受參觀者的喜愛。記者找到了這件作品的創作者,他就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長白山野山核桃拼貼技藝傳承人劉玉斌,來自通化縣果松鎮,他正在用山核桃皮切割拼貼一個“葫蘆”。
今年51歲的劉玉斌告訴記者,他14歲時就開始跟爺爺、父親學著用核桃皮制作手杖配飾、煙口袋掛飾等小飾品,大一點的作品就是家具表面的裝飾。到如今,在近40載的創作中,最讓劉玉斌自豪的是,他的作品《旺世神牛》曾代表我省在上海“世博會”上亮相,其精湛的技藝,受到了世界各國游客的高度贊揚。
劉玉斌說,現在他的創作已經從平面作品向立體藝術延伸,就是想把這門技藝傳承和發揚。
“葫蘆仙子”
巧奪天工遠近聞名
長春人創作的彩雕葫蘆作品《七仙女祝壽》和《吉祥京劇臉譜》,作為國家藝術珍品被中華民族藝術珍品博物館永久收藏,也成為該博物館珍藏的首批彩雕葫蘆作品。它們的創作者就是我省遠近聞名的“葫蘆仙子”張鐵梅。昨日,張鐵梅也帶著她的彩雕葫蘆作品來參展,並且現場制作著一個“連年有余”的作品。
10多年前,張鐵梅開始在葫蘆上雕刻,將民間故事、吉祥寓意與葫蘆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一個個葫蘆經過她雕刻彩繪之後,變身為精美的藝術品。張鐵梅說,她是彩雕葫蘆第三代傳承人,她的作品大部分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為主題。
因為每個葫蘆的形狀都不一樣,張鐵梅就根據其不同的外形設計出不同的作品,使得每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她的彩雕葫蘆從打磨外皮、雕刻、上光油,到用丙烯染料繪畫,每道工序都十分細膩。
談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張鐵梅告訴記者,她現在教很多學生學習葫蘆彩雕,目的就是將中華民族傳統藝術發揚光大。
軟陶作品
彰顯關東文化
來自長春的軟陶藝術家李光靜靜地坐在角落裡,小心翼翼地用剪刀在面團上雕刻出手指的模樣,而在他身邊,剛剛做好的面人“關東老漢”坐在巖石上,戴著狗皮帽子,裹著厚厚的棉襖、棉褲,笑得臉上的皺紋都堆在了一起。不少觀展的市民走過此處,都被面人活靈活現的表情所吸引,紛紛駐足觀賞。
李光說,“我這次帶來了最滿意的四件作品來參展,主題都是展示東北特色文化。”
“全場只有我一個人代表軟陶藝人來到這裡,我覺得機會非常難得。”在櫃台前的一摞名片上,印有“傳承民間藝術,弘揚民族文化遺產”這樣一行字。李光說,無論走到哪裡,他都會遞上這樣的名片,“因為我覺得弘揚民族文化是我們這些民間藝人應盡的責任。”
剪紙傳人
身著民族服飾參展
“休息時間到了。”11時整,工作人員走遍全場,通知民間文藝家們可以離開現場。可是一位穿著滿族服飾的老者卻連頭也沒抬,他手中的窗花剪紙已經完成大半。“我這剪紙叫《龍騰盛世》,是為了喜迎十八大。”老人笑呵呵地說。
老人名叫關雲德,滿族人,十幾歲起就開始剪紙,到現在已有50余年,“薩滿剪紙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我是第十三代傳人。”
關雲德握著一把精細的剪刀,雖然他的那雙大手有些粗糙,但剪出來的線條卻細膩流暢,優美至極。“薩滿剪紙的內容主要以滿族文化、薩滿文化為主。”關雲德說,關於薩滿剪紙的傳承問題,他絲毫不擔心,“現在我的兒子、女兒、孫子都已經開始剪紙了,我也將會把我這門手藝繼續傳給他們,將薩滿剪紙一代一代傳下去。”
將永久設立
“民間藝術大師百工坊”
民間文藝家們在現場忙碌不堪,石頭、葫蘆、布片等等許多常見的材料經過他們的精心雕琢,漸漸成形。而他們從全省各地帶來的300多件藝術品則陳列在展廳中,靜候人們前來品位欣賞。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吉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曹保明稱,這次博覽會是經過半年時間的精心准備以及在吉林省多年文化蘊藏的基礎上形成的,所有參展的藝術家和作品都具備四個特點,一是具備久遠的歷史,時間上最少要超過百年。第二是有清晰的傳承,藝術品在展廳進行靜態展示,而傳承人則在現場,屬於活態展示。“這種靜態展示和活態展示同步進行的方式,在全國當屬首創。”曹保明說,第三點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的存在,在當今生活中仍然在使用,如剪紙、草編、柳編等。四是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即吉林地區的黑土文化和民族文化所形成的自然特色、歷史特色和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