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寶蓮寺:花果滿寺 蘭桂飄香
日期:2016/12/14 17:31:42   編輯:古建築紀錄 寶蓮寺位於大嶼山的昂平高原。大嶼山是香港兩百多個島嶼中面積最大的一個,昂平高原則是其中的一塊山峽平原,面積約0.5平方英裡,海拔高度達2330余尺,是香港地勢最高的一所寺院。四面有蓮花山、彌勒山、獅子頭山和木魚峰環繞。鳳凰山是全港的第二高峰,寶蓮寺就位於鳳凰山與彌勒山之間。
寶蓮寺最早稱為大茅蓬,始建於清代光緒32年(公元1906年),是由大悅、頓修、悅明三位志同道合的禅師從江蘇鎮江金山寺南來香港後,見此處高山平地,為建立道場之最佳場所,乃決意開發,先築小石室,再搭大茅蓬而成十方道場。
以後十方雲水僧眾,聞風而至,同耕同修,草創了禅寺的規范,開起了香港佛教的農禅生活,並由此道接千載,匯契中原佛教主流、百丈叢林的精神。至1924年,紀修和尚亦從金山寺來港,應大茅蓬三禅師之請,出任大茅蓬第一代住持,並正式改名為寶蓮寺。
以後歷年添建各種殿堂樓館,規模逐步擴大。特別是1976年開始策劃在木魚峰頂籌建天壇大佛,於1968年正式簽署建造合約後開始動工,歷時三年多,於1989年12月全部安裝完畢,再加以外部環境的整修,終於1993年12月29日舉行了開光典禮。
推薦閱讀:
白釉剔花梅瓶
風水開運:房間裡不該有的物品擺設
探尋歸德古城 體會那淒美愛情故事
佛山:東華裡片區一期改造擬9月底開放
天壇大佛巍然屹立於海拔482米的木魚峰上,大佛身高23米,(連基座高34米),重202噸,造像是參照龍門石窟及敦煌石窟佛像,兼備隋唐佛教全盛時期的造像特色而成,大佛的每一個細致造型,皆有其象征意義,面部表情慈顏微笑,青蓮花眼,手掌纖長圓潤,柔中帶剛。大佛的基座面積為2239平方米,內有三層堂宇,而在大佛對面的地壇廣場上,於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前,又添置了一座中西結合的銅鼎,鼎高4.1米,重23000公斤,鼎身有香港區徽紫荊花浮雕,上有雲彩,下有海濤,寓意香港回歸後如春回大地,欣欣向榮,故特區首長董建華先生題寫“香島春暖”四個大字。
天壇大佛的建成,不僅使寶蓮寺成為香港最具規模,最有代表性的名寺。而大嶼山也由於境內密布著上百座大大小小的各類寺、觀、祠、廟、精捨等群落,故前全國政協副主席、原中國佛教會會長趙樸初先生將之與中國四大佛教名山相提並論,且稱之為“一佛四菩薩”的第五大名山,亦不為過。
推薦閱讀:
白釉剔花梅瓶
風水開運:房間裡不該有的物品擺設
探尋歸德古城 體會那淒美愛情故事
佛山:東華裡片區一期改造擬9月底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