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小議中國古建

小議中國古建

日期:2016/12/14 20:38:26      編輯:古建築紀錄
從中國古詩詞看古典建築微觀構造與景區的營造 ——斗拱與景觀營造 摘要:        論文從中國古代詩歌分析中國古典建築的營造方式,開篇闡述了中西方建築的不同點,從建築風格,建築材料和建築結構三個方面對比了中西方建築的不同點,重點闡述了西方建築所運用的建築材料,從而引發了對中國建築材料的思考和介紹,進一步介紹中國古典建築的劣勢,在相比較之下突現中國古典建築微觀結構——斗拱它的優勢,在介紹和分析的過程中引出旅游者在游覽景區景點的過程中容易忽視的微觀美點,從而闡發了在景區景點在開發和建設的過程中突出和強調的問題,最終使得景區景點更具有游覽性觀賞性和學習性。

關鍵詞:
古詩 建築 斗拱 景觀營造
       眾所周知,在西方建築歷史上,有許多建築作品堪稱世界建築歷史上的奇跡,他們的建築風格看,有古希臘式,古羅馬式 ,拜占庭式 ,哥特式式, 巴洛克式,洛可可式。這些建築風格都代表著西方尤其是歐洲建築的主流;從它們的建築結構看,無論市希臘式變化多端的柱子還是羅馬式華麗奢侈的拱門,同樣也引領著西方長達千年的建築潮流向前發展 。在各種各樣建築風格和結構的基礎上又產生了許多豐富多彩,變化各異的建築作品。而另外一個特征便是西方建築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石制建築材料。希臘的帕台農神廟,它的主體結構就使用了不計其數的石料,經過加工以及精心的雕刻而組建起來。倫敦聖保羅大教堂內部巨大的圓形穹頂同樣也是一石料雕刻而成。
       綜觀西方建築的特征,最突出,影響也最深遠的便是它的建築材料——石頭。故而,不得不慨歎那些建築師和雕刻師如鬼斧神工般精湛絕倫的手藝。在他們的雕刻刀下,西方建築宏大的輪廓和精細的結構被演繹的淋漓盡致。 
       相比較之下,在東方,尤其是在中國,似乎未發現在石制建築成果領域有多麼引人注目的作品。但細察之下卻發現了一個特別神奇的現象,在故宮,圓明園,蘇州園林之內,眾多的石制雕刻作品都是依托木架結構的門,亭,榭,廟,寺,塔,殿等部分經過巧妙的安排而在整體上形成的多重組合。徜徉在數千年的中國古建中,我們驚喜的發現,中國的木架結構的建築源頭實在是太早太早,公元前五千年至三千年,仰韶文化,龍山文化表現在建築上的特征之一便是以密排的林柱和樹枝構成主體構架,並覆之以草,泥,漸漸出現了殼體結構和充氣結構等主體構架。原來在中國建築的多重組合中,木架結構才是主角,而木料的廣泛運用才是最突出的特征。
       然而,讓人不免感到遺憾的是這種材料它最致命的弱點便是易燃燒。縱觀中國歷史,在每個王朝建立之處,統治者基本上都會焚毀前朝的一些建築成就,來象征改朝換代。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西楚霸王項羽那“大氣磅礴的一炬” 杜牧的《阿房宮賦》有雲:“楚人一炬,付之焦土”,這恐怕也上杜牧對這位“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霸王最有力的批判。想到圓明園那巨大的殘垣斷壁,1860年那觸目驚心的三天大火便讓生活在當代的學者扼腕相歎,那不僅是中國恥辱的見證,也是世界建築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就連法國著名的文學巨匠雨果也憤將法國比做“強盜”,這也在側面反映了圓明園在世界建築史上的重要地位。這一系列慘痛的歷史都證明了中國木制建築材料的致密弱點。但再察之下,也不免有驚喜也令人驕傲的作品。故宮,承德避暑山莊,蘇州園林等,雖然他們各自代表了南北不同的建築風格,但以木制為主要建築材料這一相同點卻被完美的保留下來,所以我們也有了可供欣賞和研究的絕佳對象。
       在這些具有代表性的建築中,我們要撷取的便是它最為精妙的一個承重結構——斗拱。
何謂斗拱?宋代《營造法式》稱之為輔作,而清朝工部《工程做法》將之成為斗料,後來統稱為斗拱。目前對斗拱的起源有三種說法:“一種是認為由井干結構的交叉出頭出變化而成;一種認為是由穿出柱外的跳梁變化而成;一種認為由擎檐柱演化為托跳梁的斜撐,再演化為斗拱”。(出自 《中國旅游文化》)在柱子與梁枋上因為要挑出屋頂伸出的屋檐,需要有一種構件支托住屋檐下的枋子和椽子,古代工匠用拱形的短木從柱子和梁上伸出,一層不夠再加一層,引木層層挑出使得屋檐得以伸出屋身之外,這種方形木稱之為“拱”。在兩層拱之間用方木塊墊,小方木形為斗,所以用這種多層拱與斗結合而成的構件成為“斗拱”。從斗拱的形狀與名稱來看,是象天法地的。古代先民在長期觀測天象的過程中,看見天空上有組星座幾計七星,就是所謂的“北斗七星”,若用一根假想的線將它們連接起來,舊鄉生活中用的匙,匙的端部就象古人用來量米的斗一樣。斗轉星移,四季更替,就如中國古代民謠所唱:“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中華世代就按照不同氣節的變化規律進行播種,耕作,秋收,冬藏。斗拱中的斗就是北斗的象征物。 〈出自《月明華屋》(中國建築美學漫步)〉 
       古代先民以他們的智慧創造出了中國木構建築史上最為重要的構件之一,當然也有其重要的使用價值和象征意義。 
       首先,斗拱具有一定的撐托作用,眾所周知,中國古代木建結構中,“最美麗莊嚴,迥然殊於他系建築,為中國建築博得最大榮譽” (梁思成《清代營造則例》)的屋頂是由許多不同的木制構件甚至土制構件組成,這必然造成建築的屋頂重量巨大的問題,如何使柱子不因屋頂的壓力而受損,有效的分擔柱子的負擔,古代先民發明的斗拱就起到了這樣的作用,也正應為這樣,才能是沉重的屋檐出檐深遠。
       其次,斗拱具有一定的抗震作用,因為斗拱使建築物屋頂的重量分散開來,所以當建築物受到地震影響時,屋頂的重量 不至於全部壓到柱上,導致建築物倒塌。歷史上的北京曾經發生過不同程度的地震,而故宮太和殿卻巍然屹立了擊敗年,沒有受到破壞。斗拱以其卓越的分力作用獨步世界建築之林。
       再次,斗拱是尊貴地位的象征。隨著斗拱的問世,以及作用的逐步顯現,大家邊要驚歎其技藝之高超,匠心之獨運,而且它一般總是、出現在較大型,較重要的建築物上,久而久之,便成為統治者和權貴們尊容的一種外在表現,成為等級,地位,身份的特殊文化標志,到後來便發展為只有宮殿,寺廟以及其他高級建築才允許安裝斗拱,並以斗拱的層數來表示建築等級的高低。

斗拱的演變和發展過程
斗拱在中國木建構體系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他的演變可以看作是中國傳統木構架建築
形制演變重要標志,也是鑒別中國古代木構架建築年代的一個重要依據。斗拱的演變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西周至南北朝。西周以一些銅器上已有了大斗的形象,戰國中山國墓出土的銅方案上有斗和45°斜置拱的形象。漢代的石阙,明器,畫像石和畫像磚上也有大量斗拱的形象。漢代以後開始在柱間用斗拱,最初是一種在現代稱為人字拱的斗拱,即在額坊上立一個叉手,上置以斗,承托檐檩。斗拱在漢代和三國時期已經相當成熟,不僅承托平座,柱間輔作多用人字形,形成奇妙的韻律感,是建築結構忠實的表露。我們至今能體會到唐代斗拱和建築的古樸雄健的時代風格。
       第二階段為唐代至元代。這個時期斗拱的主要特點在於柱頭斗拱所承托的梁多插於都斗拱中,使斗拱和梁架拉結在一起,這是的斗拱已不再是孤立的支撐架或挑檐的構件,而是水平框架不可分的一部分。與遼同時期的北宋,已經開始著手對斗拱進行大規模改造,或者可以說宋代是斗拱演變史的一個重要轉變時期。由於屋頂的坡度增大,立柱加高,斗拱的作用開始弱化,不僅比例變小,而且補間輔座增多。
       第三階段是明代至清代。至明朝開始,柱頭件使用大,小額坊和隨梁仿,斗拱的尺度不斷縮小間距加密。清式建築的梁不再像宋式那樣穿插於斗拱中而是壓在斗拱最上以跳之上, 。因此,斗拱發展到明清以後便不再其維持構架整體性和增加出檐的作用,它的用料和尺度比宋式大為縮小。
       斗拱是中華民族建築史上的傑出創造,也可以說是中國建築文化的重要標志之一。
但是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斗拱開始在現代建築過程中被逐漸遺忘,其實斗拱的衰落並不代表建築的衰落,明清建築結構的一系列重大變化,是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和磚石更多應用的反映,
是建築高度增加和出檐要求弱化的結果。斗拱的不斷演變和發展使得它從最初宏觀的建築構造領域微化到建築微觀領域。到了現代,當人們在觀賞明清宮廷建築時目光只是停留在宮殿外觀的壯美,色彩的艷麗 ,而忽略了對都給偶個的微觀美學品味,孤兒在現在旅游景區尤其是人文景觀的營造中,應該講旅游者更加容易忽視的微觀美點凸顯主出來,在迎合整體景區風格和局部結構的同時,將景區或經典微觀的可觀賞性方面展現給旅游者,使游客在客觀上對某個景點有比較深刻的認識,以達到旅游景區開發價值。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