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博物館離我們越來越近了,我和同學在課余時間經常結伴去逛博物館,博物館已經成了我們的‘第二課堂’。”中國傳媒大學學生楊甜甜一直鐘愛參觀博物館,尤其是免費開放政策實施後,她和同學們參觀博物館的熱情更高了。
“講解員的語言更豐富了,館藏的陳列方式也更加多元化了,還有一些數字技術、新媒體手段的應用,都讓博物館充滿了朝氣和活力。”楊甜甜說,管理和服務水平的提升改變了文化“高高在上”的姿態,讓大家從走馬觀花式的“看熱鬧”變為真正用心去“品文化”。
優惠政策陸續推開
2004年起,我國各級各類國有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有條件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公共文化設施逐步實行了免費或者優惠開放制度。2011年,全國各級文化文物部門歸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館、紀念館有2115座陸續向社會免費開放。截至2011年底,全國2952個公共圖書館、3285個文化館、34139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實現了無障礙、零門檻進入,所提供的基本服務項目全部免費。
2006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做好新時期廣播電視村村通工作的通知》,全國啟動了新一輪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建設。截至2012年上半年,我國已完成了11.7萬個行政村、10萬個50戶以上的自然村、72.6萬個20戶以上的自然村盲點全覆蓋。被稱為“戶戶通”的農村直播衛星公共服務試點工作,也已於2011年4月啟動。
2007年,新聞出版總署會同中央文明辦、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科技部、民政部、財政部、農業部、國家人口計生委等部門聯合發出了《關於印發〈農家書屋工程實施意見〉的通知》,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實施“農家書屋”工程。統計顯示,截至今年7月底,我國已建成農家書屋60萬個,覆蓋全國有基本條件的行政村,提前完成了建設任務。
社會效益顯著增強
統計顯示,2008年至2011年,全國博物館接待觀眾共20億人次,平均觀眾量比免費開放前增長50%。免費開放後,博物館的文化輻射力和社會關注度得到空前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和社會效益得到進一步增強。
此外,三大重大數字文化工程實施力度進一步加大。自2002年開始實施的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截至今年5月已建成1個國家中心,33個省級分中心,2840個縣級支中心,28595個鄉鎮基層服務點,60.2萬個行政村基層服務點,數字資源建設總量達到136.4TB;2011年啟動的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截至今年5月已實現與15家副省級以上圖書館的虛擬網聯通;2009年開始試點的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計劃,截至2011年底參加試點的公共電子閱覽室數量已達6200個。
管理水平逐步提升
2009年,有關部門開展了民辦博物館專題調研,召開全國民辦博物館工作座談會。同年,中央財政撥付專款對西安關中民俗博物館、青海藏醫藥文化博物館的陳列展覽項目給予支持。
2010年,國家文物局、民政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和國家稅務總局七部門出台了《關於促進民辦博物館發展的意見》。同時,博物館文物中心庫房建設加快推進,文物保管條件不斷改善,試點單位綿陽博物館文物中心庫房在汶川大地震中發揮了重要作用。